湖南省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产业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湖南省民宗委 mzw.hunan.gov.cn
时间:2019-01-24 09:01
【字体: 大 中 小】
近年来,湖南省对民族工作历来重视,2018年重点支持了民族地区24个县市区的产业扶贫工作,共拨付重点产业扶贫资金1.89亿元,占全省总资金的37.8%,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产业扶贫工作,加大政策支持、产业指导、科技扶持、资金投入力度,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促进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升级。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指导民族地区24个县市区确定了“一县一特”主导特色产业,形成“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加快民族地区县市区“一村一品”发展,湖南省63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中有9个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支持发展特色种养业和休闲农业。认定包括特色水果、蔬菜等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省级示范园102个,每个园区省级奖补资金100万元。支持靖州培育发展杨梅、茯苓特色主导产业。2017年,靖州成功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央财政下达资金1亿元;打造民族地区县市区扶贫品牌。围绕“三品一标”产品开发,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区域特色、经典产品,讲好扶贫品牌故事,挖掘品牌文化内涵,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形成一批统一打造、统一管理的扶贫产业品牌。将新晃黄牛、古丈毛尖、保靖黄金茶等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农产品品牌20个收录到2018年组织编辑的《湖南农产品品牌名录》中。
二是加大科技支持力度,增强民族地区发展内生动力。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投入资金2525万元,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共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16586人。培训对象重点为支村两委干部、村级后备干部、农村党员、集体经济负责人、小微企业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业产业化企业负责人、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企事业单位愿意回贫困村创业人员等;抓基层农技推广。2018年,安排中央资金2440万元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开展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每年为17个少数民族集居县(市、区)安排1100万元以上的资金用于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训人员、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共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50个,每年培训基层农技人员1600多人次、培训农民10万人次以上。支持湘西州农科院开展超级稻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支持龙山、永顺等6个县开展超级稻百亩片示范推广;抓制种产业扶贫。指导绥宁、靖州、芷江等制种大县开展制种产业扶贫,组织隆平高科等种子企业开展制种技术培训,对种粮大户实施补助政策,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目前,绥宁县杂交制种每亩纯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靖州县实现贫困户“制种三亩,脱贫一人”的目标。芷江县把贫困户纳入公司联合制种模式中,平均每亩收益3300元。
三是支持农村优先发展,改善民族地区农民生活水平。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上给予了重点倾斜。2007年-2017年湖南省评选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共504个村,湖南省少数民族集中地区邵阳市、常德市、张家界市、永州市、怀化市、湘西自治州6个市州有230个,带动了民族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深入实施“千企帮千村”行动。2018年,湖南省开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千企帮千村”行动,在“百企”培育等项目资金中一半以上给予民族地区重点倾斜,助推民族地区农村产业扶贫,全力推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企业和企业家;继续做好服务农村工作。重点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引进“佳和农牧”、“唐人神”、“百宜”等省内大型养殖企业落户湘西土家族自治州, 2018年安排民族地区购机补贴资金5010万元,农机示范推广及服务能力建设专项资金548万元,在民族地区组织开展育苗成套设备和田间运输机两个品目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共使用中央财政补贴资金499.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