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银行+”为精准脱贫大提速
今年以来,江华瑶族自治县撬动金融信贷,深度融合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兜底扶贫,发展创新金融产业扶贫模式,全面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评级授信,授信额度达6.25亿元,完成各类小额信贷2.33亿元,不断增强贫困对象自身造血功能,为提前脱贫奠定坚实基础。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银行+贫困户”互惠制。针对家庭劳动力强,村里有一定产业基础的1597户贫困户,户均专项扶贫放贷1-5万元,共贷款5560万元,通过信贷资金支持、培训产业技能、大户带动的方式,鼓励引导其发展水果、食用菌、茶叶、烤烟、制香为主的扶贫产业。目前,这部分贫困户正积极谋求扩大生产,同时带动身边人员脱贫致富。
“银行+公司+贫困户”合作制。针对有劳动能力,但对自主发展产业缺乏技能和信心的贫困户,采取风险担保金和企业共同担保,贫困对象按人均1-5万元从银行贷款后入股企业,以“贷转股”固定分红。江华同丰粮油公司是首家与贫困户组成“合作制”的民营企业,每年按贫困户入股本金的10%返还与其合作的贫困农户,并聘请300余户贫困户在公司基地种植绿色水稻,与2000户贫困农户建立了长期的产供销合作关系。目前江华全县已有8家公司吸纳3000余人“贷转股”3000万元,给予每人每年1242元,同时,企业在用工方面优先招聘入股贫困农户,增加其工资性收入。
“银行+政府+产业+农户”公司制。针对属于兜底一批的特困人员“一无劳力、二无能力、三无资金”的实际情况,江华县委、县政府主动作为,采取分贷统用统还固定受益模式,成立国有公司帮助他们获取信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这一扶贫模式创新,目前被省扶贫办作为首创典型报国家扶贫办。
该模式先由县政府从政府提供担保贷款、风险补偿、财政贴息、公众监督方面构建严密的政策保障机制,并由政府信誉、国有公司固定资产和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公司三方共同担保,化解特困人员信贷资金风险,解决商业银行对属于兜底贫困人员授信和贷款问题。每个兜底贫困人口将每人获得的1万元银行信贷资金作为原始资金投入到县国有扶贫公司,由国有公司选准产业、发展好产业,为入股贫困户的贷款保值增值、还本付息。整个建设运营过程中,兜底对象成为国有公司的“股东”,只需要签一个名字,就当起了“甩手掌柜”,实现“零负担、纯收益”,“坐享其成”。
目前,江华共有1.52万特困人员参与该项目,共筹集资金1.52亿元,委托县国有公司发展20万头生猪生态养殖项目,与水果或茶叶等基地相结合,打造“猪-沼-果”、“猪-沼-茶”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该项目周期20年,前3年每人每年固定扶持300元,第4年至20年每人每年固定扶持10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