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湖南省民宗委 mzw.hunan.gov.cn 时间:2018-05-08 15:05 【字体:
  
□ 马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对新时代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的新表述、新观点、新思想。我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都决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发展的大势,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4年12月,“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述被正式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培育”到“铸牢”的变化,值得认真学习和领会。“培育”指的是培养和教育,“铸牢”是在培育基础之上的固定、稳定和进一步发展,是在培育基础之上的新的要求、新的表述、新的实践,含义比“培育” 更加深刻丰富,所要达到的目标更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提是要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4个方面来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没有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也将长期存在。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仍然是我国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必须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和睦、民族团结,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要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方面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促进各民族形成统一的理想信念,统一的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统一的法治和道德规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才能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热爱祖国、建设祖国、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为最大光荣,旗帜鲜明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加强交往交流交融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国家,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的文化,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观念,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把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传承、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人心,被各族人民理解和接受,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第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要求。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定要得到各族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一定要让各个民族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共同富裕,共同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保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各民族高质量发展不可缺少的坚强的思想保证,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要求,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能够有效增强中华民族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作者系甘肃政法学院教授、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