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三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河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做法和经验

湖南省民宗委 mzw.hunan.gov.cn 时间:2018-09-26 16:09 【字体:
  

 

  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河村位于龙山县中南部。全村总面积4.38万亩,现有人口1900余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98%,是典型的土家族集聚村寨,是土家族的活体博物馆。惹巴拉至今保持着独特的民族风俗,有哭嫁、摆手舞、茅古斯、打溜子、咚咚奎等古老的习俗,我村有国家级,省级州级传承人12人,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湖南省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一、从宣传入手,以教育引导为前提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民族团结工作是民族地区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它既关系到党的方针政策在民族地区的贯彻落实,同时也体现了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公信力、执行力。为此,村支两委坚持把思想建设作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首要任务,通过抓教育,抓造势,抓典型进一步推进党员干部群众的民族团结意识。一是大力宣传学习党的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政策,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每年集中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以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区域自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学习;二是利用村里的《每天一播》的广播平台进行宣传,定期宣讲我村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活动的内容;三是定期召开村支两委会议专题研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把民族团结进步提上日程,由村支两委主干轮流上课,今年已聘请县委宣传部、县委党校以及县民族事务局工作人员进行创建活动宣传讲解达4次。近几年来,为有效推动示范创建工作,村支两委开展评选创建示范户活动,今年9月共评选出32户,这些示范户起到了积极的模范带头作用。 

  二、从服务入手,以关注民生为重点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我村确立了“爱民、亲民、助民、安民、乐民”的工作理念,从解决各族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和难点、热点问题入手,着力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幸福感。 

  一是“三助一扶”活动,暖人心。村委会针对村里的少数民族低保户、特困户、残疾人员等弱势群众开展助学、助贫、助残和扶持特困户为主要内容的“三助一扶”活动,特别是结合精准扶贫工作,村委会成员入村、入组、入户摸底子,明真情,配合县直扶贫单位搞好扶贫工作。 

  二是“一争三有”活动,聚人心。村委会在全村开展“争做少数民族贴心人,有情必知,有求必应,有难必帮”为内容的“一争三有”活动,用党心凝聚民心。村委会对全村70岁以上老人逢生日必祝贺,对困难,弱势群众开展“一对一”帮扶工作。 

  三是“三个一”活动,感人心。多年来,村委会每年开展了一次走访慰问,一次帮扶活动和一次文艺汇演出为主要内容的“三个一”活动,定期探望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 

     三、从创新入手,以提升工作为目的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村委会以“建设和谐文明家园的民族团结示范村”为目标,打造优美的人居环境,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渗透到群众性文化活动中,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主要表现在: 

      (一)突出特色风貌,强化规划保护。为了确保捞车河村特色村寨风貌,保持传统古朴风格,我们强化了规划保护工作。一是编制了保护规划。根据捞车河村实际情况,编制完成了《龙山县捞车河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建设规划》,把捞车河村建设成以土家文化为主题,集民俗文化游、自然生态游及吃、住、购、娱为一体的民俗文化旅游著名景区。二是实施了保护工程。投资200多万元,建成了武陵山区唯一的土家族建筑代表作冲天楼,共5层,高23.5米;投入资金80万元,实施冲天楼建设附属工程,即仿古式朝门与古围墙建设;投入30万元,实施拉拉渡恢复工程3处,新修通往拉拉渡的鹅卵石路1100米;投入200万元,实施了民居保护改造工程,完成民居整修165 栋;投入25万元对凉亭桥采取仿古式装饰并予以加固。三是建立了保护机制。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等措施,要求村内所有建设行为必须经过审批,恢复碾房布置,拆除、更换了与捞车河村风格不协调的广告、标识标牌等,拆除了与原有建筑风格不相符合的建筑物。 

  (二)突出设施完善,多方筹资建设。为了全力打造设施完善、民情淳厚,文化古朴、风景秀丽的土家第一村,我们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先后整合民族事务、国土资源、财政、发改、水利、电力、扶贫开发、交运、民政等部门资金6000余万元,启动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是整治河道3000余米,新修游道护栏3200米;二是投资15万元购置了500余张仿古灯笼对捞车河村主要景观建筑进行亮化;三是建成了能容纳80人同时就餐的民族特色餐馆;四是全面整修了村部接待服务中心和30间“农家乐”客房,并配备相关设备;五是投入142.5万元,实施入村广场兼停车场建设工程;六是投资300万元,建设了占地22.8亩的核心景点荷花池。 

  (三)突出文化传承,落实保护举措。为传承土家民俗文化。一是组建民俗文化乐队。主要训练内容为土家摆手舞、茅古斯、土家山歌、土家花鼓、土家拦门礼等民间民俗文化。村民自编自演的《西兰卡普套曲》大力宣扬了民族团结创建的相关内容,得到了国家民委督促监察司司长陈乐际的充分肯定。同时,购置了音响设备和土家族鼓、锣、唢呐、长号等民族演奏乐器及土家族文艺表演服装、服饰、道具300余件套。目前,民俗文化乐队队员发展到200人。二是建设土家民俗展览馆。投入50余万元购置了土家生产生活器具、土家服饰等展品。目前已全面对外开放。三是保护传承土家织锦技艺。为了保护土家织锦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成立土家织锦传习所。目前,已经培训技艺传人30多人,基本达到了“家家有织机,户户有织女”,其中“刘代娥土家织锦技艺传习所”被纳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四)突出节庆活动,扩大外界影响。利用土家族的节庆和节日,开展土家族民族文化活动。2015年春节期间我村配合县委、县政府、湖南电视台积极做好“新春走基层·直播惹巴拉”活动,通过湖南卫视的媒体影响力使我村的原生态土家文化、土家建筑艺术展现在世人的眼中。2015年5月2日至3日配合县委、县政府做好“2015湘西·龙山土家族舍巴日”活动,活动的举办进一步传承了土家民俗文化,弘扬了传统道德,增强了村民“非遗”保护意识,塑造了土家生态文化旅游品牌。二是利用捞车河特殊的旅游载体,与州内甚至省内少数民族联欢,开展创建工作。特色民居建筑和特色民族风情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国家、省、州相关部门领导先后14次来到捞车河村进行专题考察调研。2014年,我村接待游客15万人次,老百姓人均旅游收入比上年净增800元。三是利用土家织绵的独特优势,搞好与外来少数民族的团结创建工作。土家织绵是该村的一张名片,我村刘代娥的土家织绵技艺传习所被纳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许多国内外专家、游客慕名而来,每年参观传习所的人数都在万人以上。 

  下一步,我们将在推进少数民族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的同时,着力加强我村基层少数民族工作及基层的队伍建设;着力加强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条件的“民心工程”;着力加强对少数民族群众及少数民族企业创新发展的帮扶力度。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完善措施,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努力开创民族团结进步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