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二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龙山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做法和经验

湖南省民宗委 mzw.hunan.gov.cn 时间:2018-09-26 16:09 【字体:
  

  龙山县位于湖南省西北边陲,地处武陵山脉腹地,连荆楚而挽巴蜀,历史上称之为“湘鄂川之孔道”,全县总面积3131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街道)、397个村(社区),总人口60.12万人,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1%。2011年10月,国务院批复设立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龙山县先后五次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并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县称号。龙山县抢抓经济发展的机遇,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全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全县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

  一、落实工作责任,夯实创建基础

  (一)领导重视到位。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龙山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其余县委常委及人大、政协、政府联系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县政府常务会议、县委常委会会议多次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县委、县政府先后下发了《龙山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活动实施方案》、《龙山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宣传方案》、《龙山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县示范点名单》、《龙山县深入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考核办法》、《龙山县2017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考核办法》等指导文件,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作了全面安排和部署,形成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层层落实的工作机制,激活了创建工作。

  (二)责任分解到位。龙山县明确21个乡镇(街道)、80个县直副科级以上单位、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和中小学、全部为创建单位,在全州民族团结“七进”创建活动基础上,增加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医院”的“八进”工作,县财政先后安排创建经费300余万元,全力保障创建活动顺利开展。打造了捞车河村、靛房镇九年制学校、地税局、国税局、靛房镇、油菜坪社区等一批示范点,全面捆实了工作责任,形成了多级联动的创建局面。

  二、加强工作联动,创新推进方式

  (一)将精准扶贫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相结合。把创建活动作为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精准扶贫工作同部署、同开展、同落实。积极整合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加快实施美丽龙山建设;派驻工作队进村入户帮扶村组发展,解决了一批村落的饮水、就医、上学难题,打造了一批特色民族村寨、文明村寨、小康示范村寨。

  (二)将强化多边交流合作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相结合。龙山县位于湘鄂渝三省市交界之处,与湖北来凤县、重庆酉阳县隔河相望。结合这种独特地理位置,龙山县积极创新手段,创造性开展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与重庆市酉阳县、湖北省来凤县创建工作中建立了县与县的联谊交往制度,三县长期和睦相处、团结共进,经贸、人文交流与合作十分活跃,三县党政“一把手”每年都要跨过团结桥,渡过酉水河,亲切“握手”,同创和谐,共谋发展。建立部门之间的协作合作组织,县对县、局对局、行业对行业,建起了民族、工商、税务、卫生等20多个协作组织,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建立毗邻乡镇之间的合作平台,以龙山县桂塘镇为中心,联合三县边界十多个乡镇共同组建成立湘鄂渝边区民族团结促进会,每年定期开展各种民族交往联谊和经贸协作活动,开展生产互助,共同开发资源,共同发展边界贸易,联手兴办公益事业,不断谱写共同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三)将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与常态化工作相结合。龙山县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不仅仅作为一次活动来抓,而是全县常态化工作之一,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建设中,依托龙凤示范区建设功能定位,结合湘西全域旅游战略,创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相协调、相促进。计划投入20亿元,打造以惹巴拉为中心的洗车河流域土家族发源地。围绕秦文化,建设里耶4A级景区。依托龙凤高铁站建设,创建龙山和来凤民族文化产业园,真正实现各民族的团结和繁荣发展。

  三、突出工作重点,确保创建成效

  (一)加强舆论宣传。始终把宣传工作放在首位,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努力营造民族团结创建活动的浓厚氛围。广泛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进机关、进乡镇、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寺庙、进景区、进医院”等活动;在交通要道和县城闹市区设置了10块大型宣传牌,发放宣传手册6万余份、悬挂张贴宣传标语4000余条。充分利用有线电视、政府网站等媒体进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宣传教育,让创建活动深入人心,全面提高了群众的创建活动参与度。同时,全面贯彻落实“一法两规一条例”的学习宣传,认真落实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贴息、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等优惠政策。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教育,使各族干部群众深刻认识贯彻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并落实到民族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不断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在全社会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

  (二)创新创建载体。制作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宣传手册、工作手册、民族工作台账、民族工作特色加分项目等资料,组织摄制了民族团结示范创建专题宣传片,结合州运会、建州六十周年、土家族舍巴节、省民族运动会等大型活动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每年在全县范围内组织理论知识测试、演讲比赛宣讲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知识。

  (三)注重培育特色。在创建工作中,注重结合部门职能,充分发挥行业和部门优势,彰显各行业、部门和乡镇(街道)特色,形成了行业有特色、乡乡有品牌、村村出模范的生动局面。为有效促进龙山县土家织锦企业的发展,组织了52名土家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前往西南民族大学学习。经过校地协商,西南民族大学在龙山县设立惹巴拉土家文化研究院,双方协作运行,共享研究资源。土家族文化研究中心对土家族的语言、服饰、建筑、音乐、舞蹈、戏剧、文学、历史宗教等文化内容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土家族文化研究中心充分发挥龙山县的资源优势和西南民族大学的人才优势,更好的传承与保护土家族文化。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龙山县发展民族文化社团,乡乡配备文体站所,村村培养民族文艺群体,依托县演艺公司全县培育130余支文艺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