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第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吉首市马颈坳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做法和经验
马颈坳镇位于吉首市北部,是三县市六乡镇一办事处交界之处,距市区11公里,省道S229线和枝柳铁路纵贯南北,建设中的永吉高速途经镇域,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明显,商贸频繁、经济活跃。全镇总面积16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32公顷,水田面积1661公顷,总人口31263人,其中农业人口28860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4%以上,是苗族、土家族、汉族杂居地。面对镇情复杂,民族矛盾纠纷突出的复杂环境,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冷静思考,迎难而上,紧紧围绕“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发展民族经济推进民族团结”的指导思想,带领和团结全镇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线,以脱贫攻坚为目标,创新工作机制,将民族团结工作作为该镇的一项中心任务狠抓落实,实现了该镇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生态文明“四和谐”,开创了新时期全镇民族工作新局面。
一、抓主线,促和谐,共享社会发展文明成果
马颈坳镇“由线到心”即民族团结为主线,实现文明成果共享为中心, 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狠抓社会和谐发展,提高了各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有效推动了该镇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一是加快支柱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多年来,马颈坳镇按照“科技引导发展、绿色产业兴镇、生态家园富民”的发展思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鼓励村民自发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大大提高农民组织化和产业规模化程度。全镇目前形成了以椪柑、苗木、蔬菜、金银花、黄金茶为主的支柱产业。其中椪柑3万亩,苗木0.7万亩,蔬菜2.7万亩,金银花0.28万亩,黄金茶3.3万亩。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更新换貌”。我镇把交通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全力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保驾护航。永吉高速公路完成建设和扫尾工作,实现全面通车;张吉怀高速铁路完成征地和基础建设工作,实现全面开工;“五纵五横”交通网络体系已初具雏形,有效缓解镇区交通压力,百姓出行更为便捷安全;绕镇路的通车,使逢场必堵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拉通行政村断头路,毛坪至雅沙、榔木至几比、桥六至着落(盘山路),紫新至杨柳等村道路13条,总里程40余公里;全面完成窄路加宽工程,总里程60公里;同步实施农村道路安保设施工程,加装道路护栏,设立标示标牌,建设招呼站。不断完善基层政权建设,投资600万的镇级综合服务平台大楼完成招投标,正在筹备建设中。新建18个村(社区)、维修3个村的农村综合服务平台,部分村已投入使用,2018年初可全面办公服务。太阳能路灯、改厕、改电项目在各村顺利实施。
三是立足教育事业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结对帮扶、应急联系制度,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强“控辍保学”,确保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以上,初中入学率达98%以上。继续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搞好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二、抓农业,重创新,实现民族团结全覆盖
马颈坳镇立足实际,认真调研,仔细分析民族现状,提出可行方案,做强四项经济建设,由点到面,开创该镇经济发展全面期,实现全镇经济迅猛发展。
一是突出民族经济发展示范点建设。大力发展3万亩椪柑、3万亩蔬菜、3万亩黄金茶产业、全域物流业、全域旅游业。全镇开发种植黄金茶30000余亩,其中2017年新开发4000亩,可采茶园达15000余亩,年产量达150吨,年产值达3600万元,“一圈、一面、一长廊”茶叶产业已具规模(“一圈”即隘口老茶园、雅沙示范园、紫新标准园为核心圈,培育好核心园,发挥好核心辐射作用。“一面”即以康云河为界,覆盖几比、团结、毛坪、榔木8个村。“一长廊”即S229线、永吉高速、枝柳铁路及炮路坡—榔木—雅沙—团结—几比—隘口—林农—康云网络公路沿线,打造茶叶休闲生态观光长廊),成为我镇发展民族经济、加强民族团结、实现脱贫致富的又一支柱产业。
二是突出边界民族团结示范点建设。马颈坳镇团结村东与雅沙村相交,北与保靖县葫芦镇、古丈乡默戎镇毗邻,90年代末,各村之间经常发生偷盗和打架斗殴现象,特别是1996年,爆发了大规模的群体性械斗,严重影响边界民族交流与发展。我镇将团结村列入边界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通过组织开展法制宣传,加强民族特色文化交流活动、走访开亲等一系列措施,以创新的办法和务实的作风,积极稳妥地处理邻近村的民族关系,改变了团结村与周边村的不和谐因素,增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社会稳定。
三是突出民族融合示范点建设。马颈坳镇隘口村集三族(土家、苗、汉)、三姓(向、石、张)于一村。马颈坳镇以“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加快帮助隘口村调整产业结构,科学合理配置产业,将隘口村三族三寨团结起来,促进“三和谐”(人与环境和谐、环境与产业和谐、人与人和谐)。截止2017年底,隘口村共开发茶园达13000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安居乐业,开创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村组和谐、社会稳定的新农村建设良好局面。
三、弱边界,强区域,促进民族团结环境稳定
马颈坳镇与古丈、保靖接壤,是三县市六乡镇的结合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导致该镇民族工作的困难性。马颈坳镇党委政府采用“由边到圈”的工作方法,从处理边界民族矛盾,融洽周边关系入手,从民族文化交流,民族经济共同发展,矛盾纠纷群防群治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实现该镇区域性民族大团结。
一是以交流促联谊。马颈坳镇注重搭建交流平台,形成与周边乡镇经济、文化互补格局。在团结村与古丈县默戎镇龙鼻村的交界处,修建了民族团结亭,以作为两地民族团结的见证。与古丈、保靖等边界县市和各族之间开展通亲、互助等走访联谊活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马颈坳镇每逢赶集日,都有周边乡镇群众到集市上做买卖、玩耍。
二是重产业求发展。马颈坳镇充分利用资源,与相邻县乡镇共同发展致富。加强隘口村北于保靖县葫芦镇黄金村的经济往来,将隘口村茶叶产业做强做大,实现茶叶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商品化,以及周围兄弟乡镇村的共同富裕。
三是抓综治保稳定。马颈坳镇综治工作突破县域限制,与三县市毗邻乡镇构成边界联防联调机制,形成了综治社会维稳大格局。加大民族矛盾纠纷调处力度,构建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网络,推进档案台账规范化建设,建立民族矛盾纠纷定期分析研判机制,充分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多年来,通过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和多方位措施的实施,马颈坳镇民族团结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促进了边界民族团结和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确保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在新形势下,马颈坳镇党委政府将继续从本地区工作特点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潜能,力争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实现新的跨越。


湘公网安备:430102020008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