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情况
振奋精神快发展 开放创新促赶超
努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中共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委
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2018年元月)
江华是一个集“老、少、边、库”于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全县总面积3248平方公里,总人口53万,境内有瑶、壮、苗等24个少数民族居住,其中瑶族人口34万,占世界瑶族人口的十分之一,是全国13个瑶族自治县中瑶族人口最多的县,湖南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被誉为“神州瑶都”。近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我们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深刻内涵,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系列讲话精神以及党和国家的民族方针政策。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紧紧抓住国家精准扶贫和大力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机遇,激发内生动力,开创了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我县被命名为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县、先后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15年、2016年湖南省全面小康推进工作前十位县、全省经济发展十快进县、脱贫攻坚排全省第四位和第一位。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五年排永州市第一,绩效考核连续四年排永州市第一。成功创建了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平安畅通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经验与做法
(一)紧紧围绕团结进步抓创建
我县高度重视民族团结示范县创建工作,始终将党的五大发展理念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贯穿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示范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方案》,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列为县委、县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科学筹划、合理部署、紧抓落实。一是增强民族地区发展信心。深入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等四项基本教育,大力培养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切实增强群众民族团结进步意识,进一步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树立了“事在人为,别人能做到的江华也能做到”的发展信心,激发了干部群众建设江华、发展江华、如期脱贫摘帽的创业激情,强化了“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的责任担当。二是增进民族团结。我们像爱护眼睛一样珍视民族团结,促进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着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寺庙,取得了较好成效。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信仰和习俗,鼓励全县瑶胞穿瑶服、说瑶话、唱瑶歌、跳瑶舞,每年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旅游节等民族节庆活动,融洽了民族关系,增进了民族感情。我县荣获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大圩镇被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和河路口镇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县委书记罗建华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三是推进民族共同繁荣。 2016年全县完成GDP102亿元,增长9.5%;完成财政总收入11.35亿元,增长18.1%;五年来,经济总量在全国120个民族县中排名前进了73位,排全国第23位;“十二五”期间城市建设总投入116亿元,县城建成区面积14.9平方公里,五年增长4.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40.3%;“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已深入人心,实现了省级生态乡镇县域全覆盖,建成了一大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园林式单位和国家级、省级生态村。
(二)紧紧围绕创新开放抓创建
坚持项目是第一抓手、招商是第一菜单、园区是第一载体、产业是第一支撑、创优环境是第一工作的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的发展新路子。一是凝聚合力搭平台。坚持“大开发区”理念,把经开区定位为全县经济发展的引擎、增长极、主战场和实验区,2016年,江华经开区成功创建“百亿园区”,连续4年获得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先进,在全省139个省级以上园区综合评价中排名第7位。二是扩大开放促招商。坚持全民招商,不断强化领导带头招商、以商招商、创造优势招商,优质服务招商等,在全社会形成“重商、亲商、助商、安商”的浓厚氛围。抢抓国家证监会对贫困地区企业IPO扶贫政策机遇,设立扶持企业挂牌上市专项引导基金,采用股权投资、定向增发等方式吸引8家新三板企业落户,并进一步抓好政策落地,扩大招商成果,引进更多企业进园区。三是扩宽渠道育产业。引进规模企业进园区,重点引进和培育了九恒集团、华讯电子、中国风电、五矿稀土、正海磁材、海螺水泥、坤昊实业等规模企业,建成了百亿园区,提供就业岗位1万余个,年人均工资3万元以上,帮助群众实现了就近就业。支持小微企业进村办厂,创新引导企业将产品设计,复杂产品生产放在园区总部,将操作简单、方便易学、用工灵活的生产环节转移至乡村工厂。既满足了留守劳动力“挣钱、顾家两不误”的需求,又有效解决了企业“融资难、招工难、用工贵”的困难,还增加了村级集体收入,为我县乡镇产业发展探索了一条新路子。目前,我县乡镇小微企业达300余家,帮助5000名留守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工资收入2.4万元以上。创新帮扶方式到农户,按照“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旅则旅”原则,与37家企业、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等经济组织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因地制宜发展了优质水果、食用菌、茶叶、制香、生猪五大特色产业,帮助16000余名贫困户实现增收。四是创新机制优环境。对企业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母亲式”服务,着重在规划许可、用地审批、环评审批等关键环节落实“最简程序”和“全程代办”制度,让企业一门心思搞发展,“足不出园”办好事。创新了“两置换、两保障、两转变”的城乡一体化征地模式,3年共征收土地15000多亩,保证了企业发展需要。大力打造诚信政府、服务政府,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开展常态化评议,倒逼部门为园区建设保驾护航。
(三)紧紧围绕民本民生抓创建
以打胜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为总揽,两年来共整合扶贫资金13.1亿元,着力解决好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教育、住房、医疗等民生事业难题,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初的24.1%降至2016年末的7.5%,小康实现率达到93.2%,促进了民族地区团结进步。一是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贫困村整村脱贫退出标准,两年来共投入8.5亿元,用于完善农村通组道路、窄路加宽、农村饮水安全、农网改造、农村综合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突出住房保障。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现已完成1.8万余人的易地搬迁,实现“挪穷窝”。完成了1718户贫困户危房改造,住上了新家。三是突出教育保障。把教育作为扶贫的重要手段、重要措施来抓,从源头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完善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全覆盖的学生资助体系。2016年,共发放困难幼儿入园补助、义务教育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中职助学金、高中助学金、高中免学杂费、高中免教科书和大学生助学贷款42735人次,金额达4436.34万元,其中建档立卡受资助15705人次,金额1231.87万元。由县财政专列资金700万元成立“江华县教育基金”,以后每年新注入700万元,用于深度贫困家庭子女入学精准资助。四是突出医疗保障。通过落实医保报销提标政策和“扶贫特惠保”,基本解决了贫困户基本医疗保障。同时,县财政安排700万元,将对自费金额超过5000元的贫困人口患者政策自付部分,给予扶助90%的费用,确保贫困户既享受零负担的基本医疗,又不过度医疗,最大限度杜绝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四)紧紧围绕民族特色抓创建
一是保护特色村寨。我们以保护特色村寨为切入点,开展古民居修缮和改造,先后投资近8000万元,加强民族特色村寨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民俗文化传承,加大民间技艺培训力度,打造全县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的新景点、新亮点。完成宝镜、井头湾、庙子源等村庄古民居修缮、外立面改造以及停车场、游客中心、公厕、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营造“瑶族节庆在江华”的浓厚氛围。2017年以来,通过举办了码市火烧龙狮节、大圩开春炮节、白芒营赶鸟节、桥市桃花节、小圩乌饭节、首届瑶药节、潇江湾大端午节、大路铺六月六尝新节、盘王节和全国最大规模瑶家民俗龙灯会等民族节庆活动,进一步树立了民族文化自信,促进了全县各民族同胞的情感交流和民族团结。三是创建民族文化品牌。先后成功创建井头湾、庙子源、牛路、宝镜等一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湖南省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县经开区被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大路铺镇兰下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水东、宝镜、井头湾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沱江镇下蒋村跻身首批“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涔天河镇水东村成为“湖南省秀美村庄”;我县被评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强县,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瑶族文化传承研究中心‘称号。我们还将“江华瑶族盘王节”打造成了湖南省少数民族四大节庆品牌,并将盘王节变成了全国瑶族同胞与各族人民之间亲密联系与交融,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共同繁荣的平台。
(五)紧紧围绕精准扶贫抓创建
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打响了精准扶贫攻坚战。2014年以来,全县共减少贫困人口6.5万人,退出贫困村20个,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初的24.1%降至2016年底的8.7%。2015年和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考核在全省51个贫困县中分别排第4名、第1名。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多项精准扶贫举措成效显著,全省和全国的产业扶贫现场会相继在我县召开。发展生产脱贫,立足县情特点和资源优势,发展优质水果、食用菌、茶叶、制香业、生猪饲养等五大扶贫产业,帮助16000余名贫困户实现增收。易地扶贫搬迁,在湖南省率先启动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搬迁2.7万人,规模全省最大,现已完成1.8万名贫困人口搬迁。在后续帮扶上,通过安置房门面出租、劳务协作等方式增加群众收入。生态保护脱贫,在全国率先建立县级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参照国家级和省级每年每亩17元的标准,全部由县财政补偿,确保社会生态效益与群众经济效益双增收。开展乡村旅游脱贫,我们充分发挥了旅游稳增长、惠民生、消贫困的引领作用,积极探索旅游+扶贫工作模式,先后推出了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公司+农户和合作社+农户的扶贫模式,先后带动全县2万贫困人口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此外,我们还通过新闻扶贫的模式,通过《直播香草源》宣传推介了香草源,建设了桐冲口瑶寨。
二、今后的打算
1、进一步提高对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认识。民族创建工作是维护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小康梦的需要。我们将充分认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自觉把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把促进民族团结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2、进一步加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坚持多渠道筹集资金,整合各部门的投入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进一步优化经济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立足本地资源,放开视野去筛选包装好项目,从传统封闭单一的产业发展模式中走出来。注重典型引路,以能人大户作示范,使村民学有样板,赶有目标;要立足一村一品乃至一乡一品来做大做强品牌,突出产业建设,为民族地区群众增收致富提供强劲动力。
3、做实基础工作。在认真总结过去经验的同时,找准不足,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机制,认真努力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