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打造“串珠模式”巩固省际边界民族团结

湖南省民宗委 mzw.hunan.gov.cn 时间:2018-09-25 14:09 【字体:
  

 

   湖南打造“串珠模式”巩固省际边界民族团结 

    

      

    湖南省有38个县市与鄂渝黔桂粤赣6省市区的50个县市区毗邻,省际边界线4127公里,边界地区少数民族人口374万,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53%。近年来,湖南将促进边界地区各民族团结和谐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核心任务,以试点示范为突破口,创新机制、细化举措,逐步形成以点带面、协同协作的边界地区民族团结“串珠模式”。 

    一、发挥区位优势打造边界民族团结示范点 

    截至2016年底,全省共创建国家级示范区(单位)12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5个,打造省级示范单位52个,这其中就包括一大批分布在边界地区,地域特色浓郁的民族团结示范点。 

    龙山县是湖南的西大门,与毗邻的湖北省来凤县以协同创建为契机,发挥“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的作用,打破行政壁垒,谋求错位发展、合力打造区域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典型。2014年,龙山县和来凤县同时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县”。花垣县边城镇因沈从文的《边城》而闻名。近年来,边城镇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迓驾镇、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洪安镇携手推进“大边城”合作开发,搭建社会经济深入协作、社会治安联防联控、群众交往联谊联欢的平台,推动了边区共创共建共发展,拉近了边区各族群众的情感。 

    二、联手创新和完善边界民族团结机制   

    一是完善民族工作协作机制。2008年,湘鄂渝黔桂5省市区毗邻地区成立民族工作协作会,旨在推动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与合作,成为促进边界地区民族工作合作发展的重要平台。   

    二是建立边界民族联谊机制。通过承办民族团结进步联谊会和南岭地区湘粤桂5市联席会议等,湖南不断加强南岭瑶族地区民族交流和经济合作。龙山县以“一脚踏三省”的桂塘镇为中心,联合10多个乡镇建立湘鄂渝边区民族团结促进会,定期开展民族联谊和经贸协作活动。 

    三是创新边界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共建机制。将边界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让传统主题焕发新活力。江华瑶族自治县与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签订了精神文明共建协议书,建立联合党支部,确定携手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共建省际平安等8个方面的合作项目,探索了边区合作新路。 

    四是巩固边界民族地区矛盾调处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把边界民族地区的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实现长期和谐稳定。2015年,湘黔桂3省共同组建了“湘黔桂三省坡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1年多来,已调处边界矛盾纠纷30多起,为建设平安和谐边界做出了贡献。 

    三、夯实边界民族团结物质基础 

    一是加快边界口子镇建设。截至2016年底,湖南已实施4批边界口子镇建设,共投入3.61亿元,支持建设70个边界口子镇。其中,民族地区共27个,先后投入1.46亿元,用于基础设施、边贸农贸市场、特色产业平台等项目建设,发展“特色通道、特色市场、特色产业、特色城镇”,加快边界民族地区小康建设进程。 

    二是推动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国务院批复《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并设立“武陵山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以来,湘鄂“龙凤融城”步伐加快,在连片贫困地区协作发展方面也探索和积累了经验,示范带动作用初步显现。近4年来,湖南在与两广接壤的地区共同修建了“致富路”35条、“连心桥”281座、“同心校”7所、“团结市场”14个,为协作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筑牢边界地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一是挖掘和保护民族文化资源。自2009年开始,怀化市与柳州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共同申报“湘黔桂三省坡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挖掘和整理民族文化资源,推动侗族文化遗产保护不断取得新进展。 

    二是举办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吉首鼓文化节、凤凰苗族银饰服饰文化节、通道侗族自治县大戊梁歌会、城步苗族自治县“六月六”山歌节等一批民族文化活动品牌,成为边界各族人民的文化盛宴,各族人民在欢歌笑语中,拉近了距离,增进了友谊。 

    三是播撒民族团结种子。边界民族地区山水相连,各族共居,共同办学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坐落在湘鄂渝3省市交界地的龙山县桂塘镇,现有在校生2000余人。其中湖北籍学生82人,重庆籍学生近180人。江华县和广西富川县共建湖广小学,来自湖南和广西的孩子们一起学习、共同成长,成为边界各族人民的情感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