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湖南省民族自治地方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抓住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支持民族地区跨越发展的有利机遇,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在宏观环境严峻复杂的情况下,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发展态势。
经济实力不断提升。2016年,湖南省民族自治地方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1341947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38079万元,增长6.42%;第二产业增加值3937302万元,增长5.17%;第三产业增加值7344096万元,增长11.7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3316元,同比增长11.29%。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10329035万元,同比增长7.45%。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9036905万元,增长0.72%。
农业生产总体稳定。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19894.52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0.72%。其中,农业总产值2145386.14万元,增长13.66%;林业总产值296027.62万元,增长62.55%;牧业总产值1050699.83万元,增长29.46%;渔业总产值80362.12万元,增长9.57%。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年末实有耕地面积422.39千公顷,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26.43千公顷。民族自治地方全年农村用电量67792.81万千瓦小时。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稳定,粮食总产量2045554.26吨,比上年减少1.75%;油料总产量204667.52吨,比上年增长0.42%;棉花产量529.08吨, 比上年减少7.63%;糖料产量35297.7吨,比上年减少0.71%;麻类产量1482.33吨,增长6.69%;烟叶产量50314.3吨,减少6.58%;茶叶产量5406.75吨,增长27.79%;水果产量1864870.49吨,增长6.04%。期末存栏大牲畜92.976万头,比上年减少4.56%;出栏大牲畜25.2万头,出栏肉猪345.19万只,出栏羊78.06万只;肉类产量339401.035吨,比上年减少0.13%;奶类产量45629吨,比上年减少7.36%;全年水产品产量达54577.12吨,同比增长4.21%。
工业发展形势喜人。2016年,克服众多不利因素影响,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工业经济发展形势喜人。全省民族自治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654个,比上年增加24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产值7328036.5万元,增长23.83%;主营业务收入10451895.6万元,增长67.72%;利润总额534975.2万元,同比增长44.9%。主要工业产品因受去产能影响,大部分呈减少态势,原煤产量27000吨,发电量424761.6万千瓦时,生铁产量121744吨,粗钢产量29613吨。
财政金融平稳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1699313万元,增长26.7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52359万元,增长13.3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145623万元,增长11.02%。全年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达21154060万元,同比增长23.19%;贷款规模进一步扩大,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达12730297万元,同比增长40.1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11071233万元,同比增长16.16%。
贸易旅游提质升级。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98900.35万元,增长5.43%;其中,批发和零售业达4278749.7万元,增长3.93%;住宿和餐饮业达720049.6万元,增长15.31%。2016年,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共有旅行社170个,比上年增加了33个。全年共接待游客 76077886人次,其中,国际旅游4847092人次,增长78.43%;国内旅游71172200人次。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16年,全省民族自治地方有普通高等学校3所,在校本科、专科学生42764人,毕业生10499人,教职工2350人,其中专任教师1594人;有普通中学376所,在校学生282467人,毕业生86641人,教职工23178人,其中专任教师20215人;有中等职业学校47所,在校学生44578人,毕业生14450人,教职工2602人,其中专任教师2133人;有普通小学892所,在校学生446541人,教职工26359人,其中专任教师23212人。全年教育经费支出858397万元,比上年增长27.45%。截至2016年末,全省民族自治地方拥有卫生机构5190个,有医院、卫生院566个,村卫生室4322个。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068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8827人。卫生机构床位数31658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省所有民族地区,参保人数达481.82万人,平均参合率98.6%。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155396人,保障支出达43870.48万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486734人,保障支出达66803.52万元。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63.6元,同比增长9.8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274.3元,同比增长10.5%。
民族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2016年,湖南省84个散居民族乡(镇)干部群众,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狠抓落实,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
截至2016年末,全省乡镇区划调整后,湖南省84个民族乡(镇)总面积11844平方公里,有1022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1462186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914903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民族乡(镇)总人口达62.57%。
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全省84个民族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5135.8元,同比增长33.9%;公共财政收入68777.2万元,公共财政支出68194.0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4.57%、25.02%;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60621.67万元;全省民族乡(镇)企业有从业人员37724人,乡(镇)企业总产值577761.34万元,其中工业企业总产值414115.26万元,乡(镇)企业年净利润总额69043.38万元。全省民族乡(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220487.32亩,粮食产量676201.79吨;肉类总产量143013.9吨。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2016年末,全省84个民族乡(镇)的1022个行政村中,已通公路的村有1016个,已通自来水的村有820个,已通电的村有1020个,已通电话的村有1008个,已通邮的村有997个,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更为便利。
民生事业持续进步。2016年,全省84个民族乡(镇)有农民合作社1058个,农民合作社成员31862户,分别比上年度增加35.64%、13.41%;有农业技术服务机构130个,农业技术服务机构从业人员421人。全省民族乡(镇)共有学校435个,在校学生105473人,教师7536人;有图书馆206个,文化站99个,村文化活动室1040个;有医院、卫生院和村卫生室1126个,医生2591人,病床2374张。
民族经济工作综述
2016年,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突出精准扶贫这个重点,抓住创新和落实民族政策这根红线,主动站位、积极作为,切实发挥好民族工作优势,全力推动我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完善政策,科学引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坚持把民族政策研究作为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调查研究,搞好顶层设计,制定并推动出台了一系列差别化政策,为片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驱动力。针对我省民族地区的特点和现状,制定实施了《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继续深入实施湘西地区开发战略,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见》、《关于对武陵山片区农村基层教育卫生人才发展提供重点支持的若干意见》等20多个规范性文件,编制实施了《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20年)》、《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脱贫攻坚"十三五”实施规划》、《湖南省农村扶贫开发实施纲要》、《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规划》等涉及民族地区的一系列规划,初步形成了财税、金融、产业、贸易、用地等方面的片区差别化经济政策体系。特别是《湖南省“十三五”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规划》和《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十三五”规划》两个民族工作专项规划,是我省在大面积压缩专项规划的背景下,第一次启动了民族工作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省委、省政府对民族工作规划编制工作高度重视,省民族工作领导小组专题听取规划编制工作汇报,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就规划编制作出指示、提出要求,有力地推动了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编制由省民宗委牵头,省民族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省民委委员单位、民族地区相关市州人民政府等参加编制。省民宗委党组坚持把编制规划作为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2015年全面启动规划编制工作,成立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起草工作组,制定了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安排相关人员参加了国家民委举办的规划编制研讨班,及时了解掌握国家层面关于促进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最新政策和动态,并专题向上级规划编制工作主管部门汇报我省规划编制工作进展情况。组织专门班子,围绕规划中涉及的区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精准扶贫、特色产业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等重大课题,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可行性论证,先后完成了《关于我省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调研报告》、《关于我省民族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关于武陵山片区旅游协作发展的调研报告》等多项课题,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省民宗委领导还带队深入湘西、张家界、怀化、邵阳、永州5个市州,民族地区24个县市区和辖有民族乡的县(市、区)开展专题调研,认真听取当地党委政府、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族工作部门的意见建议。民族工作专项规划文本形成后,征求了省民族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省民委委员单位、民族地区相关市州人民政府意见,并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了评审论证。
二、创新思路,大力助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一是探索金融扶贫新模式。在国家民委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的要求,与国家开发银行湖南省分行等金融机构密切合作,积极推动金融支持武陵山片区精准扶贫。截至2016年12月,国开行湖南省分行共为怀邵衡、黔张常铁路等重大基础项目和“五个一批”精准扶贫项目提供672亿元授信,在武陵山片区贷款余额598.8亿元,覆盖片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民生项目建设等众多领域。怀化市麻阳县作为全省金融扶贫改革创新试点县,积极探索用财政投入的产业开发资金通过担保与引导信贷资金投入,推出扶贫信贷资金微型担保模式,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银行支持、企业参与、贫困户贷款、扶贫贴息、发展产业”的精准信贷扶贫新路子。麻阳县扶贫小额信贷试点工作成果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的充分肯定。2015年,全国扶贫小额信贷座谈会在麻阳县召开,该县扶贫小额信贷被认为是“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2016年,我省武陵山片区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36.4亿元,民族地区共发放19.78亿元。二是开拓旅游减贫新路径。积极抢抓全域旅游先机,通过大力挖掘、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推动民族文化旅游与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深度融合发展。按照国家民委牵头四部门制定下发的《推进武陵山片区旅游减贫致富与协同发展的意见》的有关精神,《湖南省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把民族地区22个县市区列入旅游资源开发重点县,29个少数民族特色小镇进入特色旅游小镇笼子;《湖南省“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大湘西板块建设成为全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印发实施了《大湘西地区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精品线路建设总体设计方案及总体工作方案》,大力推进大湘西地区12条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建设,涵盖95个景区节点和436个特色村镇,预计通过旅游扶贫开发,可带动500万人就业和实现脱贫致富。截至2016年底,大湘西地区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工程累计完成投资30多亿元,取得了较好成效,打出了“神韵湘西”品牌形象,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湖南省关于实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工程的意见》中,5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镇进入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工程范围,822个少数民族特色村镇进入国家旅游局、国家发改委等12部委确定的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名单;省民宗委与省旅发委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创建国家A级景区的通知》,明确在政策、资金、宣传上加大支持力度。据不完全统计,2009-2016年,重点扶持建设的片区198个特色村镇在民族文化事业领域投入超10亿元,修建了寨门、风雨桥、文化长廊等公共文化设施,培养了一批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组建了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团体和表演队伍。2016年,片区198个特色村镇旅游人数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2亿元,带动2万多人就近就业。三是首创民族客栈新标准。坚持把民族客栈建设作为推动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找准定位,精准发力。2016年7月,我省率先制定出台了《民族客栈标准》,填补了湖南民族类地方标准的空白,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肯定。目前,我省已建设了一批独具民族特色、营销理念先进、接待游客休闲化且客源稳定的民族客栈,成为推进片区精准扶贫的一支生力军。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现有民族客栈500余家,年总收入达4亿多元,每家客栈平均年纯收入达20余万元,有力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带动了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
三、彰显特色,全面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一是狠抓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2009年以来,按照国家民委、财政部的要求,省民宗委和省财政等部门密切配合,切实加大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工作力度。截至2016年,在武陵山片区累计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16亿元用于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引导整合各类资金200多亿元。重点保护和发展了200个左右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其中,有58个村寨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连续三届在全省举办评审活动评选了32个村镇为“湖南省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镇”,进一步增强了片区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特别是2011-2012年,花垣县十八洞村被确定为省民宗委建设扶贫点后,省民宗委高度重视,选派精干力量组成建设扶贫工作组,开展驻村扶贫。根据十八洞村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美等特点,将该村纳入了特色村镇项目库,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积极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扶贫开发新路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十八洞村考察,首次作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如今,十八洞村已成为全国精准扶贫的典范。2016年,我省武陵山片区脱贫退出的贫困村为624个、民族地区529个。二是狠抓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我省是民贸民品工作大省,“十二五”期间全省有民族贸易县12个,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72家,2016年认定民族贸易企业259家,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民族贸易县及民族贸易企业主要集中在武陵山片区。据初步统计,2011-2016年,全省民贸民品企业享受流动资金贷款贴息达6.8亿元左右,撬动流动资金贷款200多亿元,促进了武陵山片区企业发展壮大,形成了茶业、民族医药、特色农业及加工业、民族手工艺品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在帮助片区群众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目前,有8家企业被评为国家民委“千家培育百家壮大”工程中的“百家壮大”民贸民品企业,龙头带动作用明显。特别是我省边销茶产业在国家民族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得到飞速发展,“十二五”期间,我省有边销茶定点生产企业11家,总数居全国第一;2016年湖南省边销茶销售总量达到5万吨左右,占全国总量的40%左右,带动当地农户实现了脱贫梦想。三是狠抓自治地方逢十周年庆典。近年来,我省民族自治地方迎来了新一轮逢十周年庆典。省民宗委积极向国家民委和省委省政府汇报,主动协调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强力推进各地庆典项目有序梯次推进,带动民族地区后发赶超、跨越发展。我省7个民族自治县抓住逢十庆典机遇,实施了一批民生重点项目,每县的投资规模都在50亿元以上,最高的达170亿元。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60周年庆典已实施重点项目300个,总投资2376亿元,2014至2017年计划完成投资1526亿元。同时,我省高度重视做好民族乡逢十周年庆典工作,省财政将散居发展资金规模增加至2000万元;2016年,我省安排440万元资金用于11个乡的乡庆项目,带动其他资金向民族乡倾斜,11个民族乡通过乡庆活动每个乡争取资金支持2000万元以上。
(撰稿:黄 淼 审稿:肖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