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通道打造“戊梁飞歌·‘乡’当怀味”民俗文化周周乐活动
怀化市通道县牙屯堡镇在推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坚持以“中国侗族大戊梁歌会”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厚植大戊梁文化底蕴,为村民量身打造了“戊梁飞歌·‘乡’当怀味”民俗文化周周乐活动,搭建了一个幸福欢歌的大舞台,以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的成效日益显现,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明显增强。
搭好老百姓舞台,由群众唱主角。坚持以村为单位,由村民自导自演举办活动。活动由村办。各村(居)围绕“怀景怀乡怀味”创作内容,紧扣大戊梁文化,征集评定了“戊梁飞歌·‘乡’当怀味”的活动主题,成立组委会负责资金筹集、节目收集、活动宣传等,配套完善了大戊梁文化广场并作为主舞台,全镇13个村(居)作为主办方,每周六轮流主办活动,各村(居)结合自身优势推陈出新、创意满满。演员是村民。没有身份、地域的限制,没有绚丽的灯光,没有专业的主持人,只有一群对生活充满热爱的文艺爱好者,也许白天她们还是田里的农人、粉馆的师傅、市场里的摊主,到了晚上都卸下“担子”,或是踩着歌堂奏芦笙,或是弹着琵琶唱情歌,亦或是成群结队跳排舞。节目含村韵。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各支民间文艺队自编自导自演了一批耳熟能详的曲目,如《戊梁恋》《团头双歌》《通坪芦笙》《做把凭》《古伦琵琶》等,一大批民族歌舞、芦笙、琵琶、双歌、多耶、讲款等文艺经典送到了群众身边,赢得了群众的满堂喝彩。奖品有村味。不仅让村民享受文化艺术的馨香,还让村民参与点赞评选出周冠军、月冠军、年度总冠军,并颁发以侗锦、埋头鲤、米酒、黄桃等代表各村(居)特色的奖品。截至目前,已举办3场活动,共有43支文艺队1200多名文艺爱好者参演,近万名观众现场观看,演绎着精彩纷呈的乡村生活新风尚。
传承大戊梁文化,化“遗产”为“活物”。活动以节会搭台、艺术展现、图腾记忆的形式,将大戊梁文化融入到群众的生产生活,让记忆中的“遗产”变成了“活物”。节会让非遗“兴”起来。活动深度融合了当地以农耕文明为代表的文坡恰坪偶、通坪鱼羮节、金殿穗缅节等一系列民俗节庆活动,在纺纱、吃粽子、抢鱼塘、吃鱼羹等传统习俗中,感受到侗族的文化氛围,了解侗族的传统文化。文艺让非遗“亮”起来。活动从大戊梁歌会衍生出的“戊梁飞歌·‘乡’当怀味”周周乐活动,将芦笙、琵琶、双歌、侗戏、童谣等民族文化瑰宝再次搬上百姓舞台,通过再创作、再升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深度融合,呈现出更富时代特色的文艺作品。图腾让非遗“活”起来。活动内容多元化,其中侗锦展示节目,将鱼、虫、鸟、兽、人等万物生灵化作精美的图腾,编织成一幅幅活灵活现的生活画卷呈现在侗锦之上,完美诠释了千百年来侗族人民生产生活图景,展现了勤劳、善良、智慧的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树牢共同体理念,以节会促“三交”。湘桂黔三省边区群众“山同脉、水同源、人同心”,以节会为媒,三省边贸市场更加活跃,推动了各族群众的交流交往交融。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在丰富文化活动供给方面精准发力,用大戊梁文化凝聚人心,鼓舞人心,滋养心灵,不断增强文化的感染力,让人民群众在文化上得到解渴,不断增进接边群众情谊,促进湘桂黔三省边区文化繁荣和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商贸业态,增添经济新活力。以节会搭台,成功引入了大戊梁文化广场儿童游乐场、夜宵摊等服务业态。同时,深化边界土地流转和产业交流合作,积极搭建边界商贸中心,实现边界信息共通,构建湘桂黔三省边界相互依存、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涌现出“边界茶市”、“两茶一药”加工中心等新兴市场业态,每年销往广西的鲜茶叶、油茶、钩藤等农特产品达100万斤,侗锦、竹制品等手工艺品创收300余万元,极大促进了边贸经济繁荣发展。巩固边界治理,促进区域更和谐。以节会为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入侗歌侗舞、侗款侗戏、琵琶芦笙等文艺节目,推动文明新风尚成为边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加快边界治理共同体建设,牙屯堡镇通坪村与广西水团村开展支部联建,同步推动接边地区落实平安联保,成立纠纷联合调解委员会,深入推进“三源共治”与“互联网+群防群治”机制,建立“平安边界”微信群与边界平安联保“微网格”,做到安全隐患早发早处理。
社会在发展进步,文化也在不断繁荣。该镇将以举办此次活动为契机,深挖大戊梁文化内涵,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文化的“软实力”,为乡村振兴提供“硬支撑”,努力实现文化增色与农民增收两翼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