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慈利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进”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近年来,张家界市慈利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统战、民族、宣传、文旅等部门联合发力,主动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时代价值,推进“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一、推进“非遗”进校园。挖掘陶器制作、板板龙灯、纸扎等20多个“非遗”项目的内涵精髓,组织其传承人走进学校少年宫、课后延时服务等活动平台,定期开展讲座、手工制作、文艺表演等;挖掘名人故居、红色遗址等红色资源,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8个、党史学习教育基地11个,定期组织青少年在基地举行少先队员入队仪式、共青团员入团仪式等;挖掘土家摆手舞、土家山歌、打硪号子等文艺项目,走进学校音乐课堂、文艺汇演等,青少年“沉浸式”参与,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推进“非遗”进景区。立足地域旅游资源丰富特点,将“非遗”项目嵌入文旅产业,实施以“非遗”展演为主题的文旅建设项目7个,国家级“非遗”保护基地1个,为“非遗”项目打造符合潮流的展示场景、体验场景、消费场景。主动挖掘“非遗”项目中的马战文化、农耕文化、先秦文化、民俗文化等,在核心景区、景点推出“壮举实景”“九歌山鬼”等展演、体验项目20多个,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旅游向全国甚至全世界传播,同时,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近五年来,慈利县旅游总收入达到237.7亿元,近20万各族群众通过旅游实现稳定增收。
三、推进“非遗”进社区。将“非遗”保护、传承与社区治理结合起来,推进“非遗”项目进社区,强化“非遗”宣传、科普、教育功能。借助传统节庆,推出“二端午龙舟赛”“板板龙灯闹元宵”等庆典活动;结合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举办“土家摆手舞大赛”“土家山歌节”等特色文娱活动;建立社区“非遗”人才队伍体系,巧借“慈利渔鼓”“土家三句半”等文化形式,宣传党的政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区各族群众文化互鉴交融、创新发展,树立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