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县菖蒲塘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凤凰县菖蒲塘村辖15个自然寨710户3035人,其中土家族占70%、汉族占19%、苗族占11%,是个多民族嵌入式聚居村,也是全县水果面积最大村。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菖蒲塘视察,作出了“依靠科技,开拓市场,做大做优水果产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重要指示。该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力促科技创新、市场拓展,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先后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湖南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基地。
一、坚持党建引领,夯实民族团结政治基础。坚持党的领导,以党建引领各族同胞朝着共同目标奋斗。一是以组织建设强壮“主心骨”。在村党委领导下,成立水果产业、旅游产业、女子嫁接队、周生堂公司等功能型党组织。成立102个互助小组,党员组长57人、产业大户组长28人、致富能人组长17人,直接带动612户2754人脱贫致富,村党委成为各族群众信赖的“主心骨”。二是以思想建设稳固“定盘心”。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村组干部的必修课,引导党员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抓好产业路、讲好微党课、开放红色乡村影院等沁润式教育,让村党委成为各族“一家亲”的“定盘心”。三以团结教育画美“同心圆”。把11月3日定为菖蒲塘民族团结进步宣讲日,用好用活村村响、政务公开、新媒体、文化广场、红色产业等平台,村里的女子嫁接队、金喇叭讲解队、党员干部、产业大户等代表甘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宣讲员”。落实党的民族工作政策,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把民族团结进步纳入村规民约,讲好团结助力脱贫振兴故事,让群众在产业开发、乡村振兴等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共同性,画出最美“同心圆”。
二、坚持发展优先,夯实民族团结经济基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先跑带后跑、携手同振兴,共建美好家园。一是以土家寨带动苗寨同脱贫共振兴。鼓励支持产业起步早、基础好的菖蒲塘和樱桃坳两个土家寨子,带动马王塘、长坳、申坨等起步晚、条件差的土家苗寨脱贫发展,强化政策扶持、技术支持和市场共享,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嵌式发展格局。其中长坳、申坨等苗族村寨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向乡村游、农家乐等业态转型升级,2019年旅游高锋期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2021年,菖蒲塘全村产业面积8000亩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2.8万元,实现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互融共进。二是以致富能人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发挥行业代表人物带动作用,选举返乡创业的致富带头人任村党委书记。丰富柚子、猕猴桃等加工链条,既提升种植附加值,又带动100余人转移就业。村里的“农教授”将“米良一号”猕猴桃种植技术推广到州内乡村、将培育的无籽猕猴桃无私传授村民,带动村民一起脱贫致富。三是以建强机制培育人才。对接科研院校、农学专家长期指导,建立专家工作站,成立村科技小院,指导群众技术攻关,培养省级科技示范户2户、中级农技师21人、初级农技师48名。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视乡村教育的嘱托,成立村幸福互助基金,帮助贫困学子上学,近年来菖蒲塘学子每年考上大学20人以上。
三、坚持文化铸魂,夯实民族团结情感基础。坚持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引导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一是赓续红色文化。着力打造菖蒲塘红色教育基地和党性教育基地,经营好菖蒲塘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在入户走访、振兴帮扶、村民会议等工作中,加强革命传统教育,近两年来已承办红色教育400余场次,让红色文化沁润心灵、融入血脉。二是弘扬中华文化。积极开展最美农家、好婆媳、民族团结示范户等评选表彰,办好道德讲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247名女子嫁接队远赴陕西、四川、贵州、山西、云南等地传授嫁接技术,也成为菖蒲塘与全国各地的文化交流使者,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自信。三是展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各民族优秀特色文化,修建文化广场、舞台和村史馆,举办农民丰收节、文艺表演等活动,让群众在生活娱乐中相互欣赏不同文化魅力,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氛围,产生一批含有土家族、汉族、苗族等民族成分的典型“民族融合之家”,使“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植根人民心中,使各族同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铸牢不可破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