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推进老区精准扶贫

湖南省民宗委 mzw.hunan.gov.cn 时间:2017-11-23 00:11 【字体:
  
  

  近年来,江华作为一个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坚定红色文化自信,保护、开发和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推进革命老区精准扶贫发挥应有的作用。

  突出精准识贫强基础。一是抓好精准识别。在2014年开展贫困人口识别时,出台了“七个不纳入”规定。二是抓好动态管理。制定了《贫困对象建档立卡信息动态管理办法》等系列管理制度和办法,开展了多次建档立卡“回头看”和信息数据清查,及时清理和校正贫困对象。

  突出产业发展改穷业。一是培育主导产业。重点培育了电子信息、新型能源、稀土新材料、新型建材、矿冶循环、农产品加工、服装制鞋七大产业,提供就业岗位近万个。鼓励小微企业进村。按照高新产业进园区,小微企业进乡村的思路,鼓励村里能人大户、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创业。三是推进劳务协作。出台了《关于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奖励办法》。积极开展以劳务技能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为主的雨露计划培训,因人制宜开展订单、定岗、定向、菜单式精准培训,帮助14335名贫困人口在县内就业,年均收入2万元以上;帮助22589名贫困人口在外稳定就业,年均收入超过3.5万元。

  突出易地搬迁挪穷窝。在湖南省率先启动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搬迁2.7万人,规模全省最大。现已有1.8万名贫困人口搬出大山、喜迁新居。在后续帮扶上,将安置点楼房的一楼全部建成框架结构的门面房对外出租,租金作为搬迁群众的资产性收益。引进了一批绿色环保、劳动密集型的小手工作坊项目,吸纳了一批搬迁群众“家门口”务工,并为每个搬迁户培训1至2个实用技术人才进厂务工,实现了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同时,积极推进危房改造,近三年来,共支持4255户贫困户改造危房。

  突出教育脱贫拔穷根。一是狠抓思想解放。坚持扶贫先扶志,增强贫困户的自立意识和脱贫信心,激活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加强教育扶持。对贫困家庭在校就读的子女,通过全面落实国家助学政策,并设立助学专项补贴基金和特困学生专项补贴,加大资助力度,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近三年来,共免除特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学杂费2518万元,向贫困家庭在校寄宿生发放生活费和就学补助2167万元,发放助学贷款1520万元,争取社会捐资助学1180万元,确保了贫困家庭学生不失学、不辍学。

  突出生态补偿换穷貌。对于生活在林区、高寒山区等生态保护区的贫困对象,我们一方面大力引导其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实现就地或转移就业。另一方面,在全国率先建立县级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将禁伐区内未纳入国家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的20.8万亩商品林,设立为县级生态公益林,参照国家级和省级每年每亩17元的标准,全部由县财政补偿,确保社会生态效益与群众经济效益双增收。

  突出保障兜底改穷境。一方面,加强基本保障兜底。全县贫困人口中有老弱病残1.72万人,其中1.53万人参与了兜底一批贷款,此外通过低保提标政策,兜底了1082户2321人,确保贫困户中最困难的人群解决了“两不愁”的问题。另一方面,推进健康扶贫兜底。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到位,所有贫困户都享有医保报销提标政策。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购买了“扶贫特惠保”,可为大病医疗贫困患者解决40%的政策自付费用。

  突出基础设施添动力。一是持续完善基础设施。2014年以来,江华在交通方面共投入5.7亿元,硬化村道1668.2公里;水利方面共投入2.8亿元,实施人畜饮水和五小水利工程472处。主动放弃县级利益,积极争取地方电网公司代管上划国家电网,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316.322千米,实施了67个贫困村的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基本实现了林区电力全覆盖。全县150个贫困村建设移动基站44个,但仍有72个村未通宽带网络、54个村尚未实现手机信号全覆盖。二是全面加强公共服务。2014年以来共投入6.5亿元实施合格校园、县城学校提质扩容、教师安居、移民学校复建、村小改建、全面改薄、高中化债等“七大教育工程”,改善办学条件。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了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体系,强化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建设,夯实人才队伍建设。2013年以来新建和修缮村卫生室75个,培养和配备乡村医生43名。新建和改建农村综合服务平台27个。

  突出社会扶贫拓渠道。由中国社会扶贫网搭建起的“互联网+社会扶贫”信息平台,是脱贫攻坚领域的新探索和新途径。今年2月,该县确定为“中国社会扶贫网”试点县后,我们坚持“社会扶贫社会办”,努力搭建社会资源与贫困对象的帮扶桥梁,为完善和推进全国、全省的试点工作提供第一手宝贵资料。全面发动定点扶贫江华的中南大学、湖南电视台、湖南现代农业集团以及江华的各类企业、经济组织、机关干部、教师、医护人员积极参与,现已取得一定成效。目前,全县下载注册社会扶贫网手机客户端贫困户1.8万户、爱心人士2.8万人,发起贫困需求8600人次,成功对接1366人次,对接率成功达15.8%。发起爱心捐赠1576余次,成功对接435次,对接成功率达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