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佛教考察思考
为学习台湾浓厚的佛教文化,进一步提高我县的宗教管理水平,提升教职人员素质,更好地发挥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宁乡县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邹素武、县民宗局局长胡宇率领县宗教考察团一行7人,于8月17日至8月23日,赴台湾进行了为期7天的以宗教文化为主题的考察交流活动。在台期间,考察团一行先后到高雄、云林、彰化、台中、新北、台北6个市县进行了考察交流。考察内容为佛陀纪念馆、北港朝天宫、鹿港天后宫、中台禅寺、华梵大学、慈济功德会、龙山寺、法鼓山等宗教活动场所和机构。
短短7天的台湾之行,时间虽然仓促,却使考察团全体人员对台湾的宗教特别是佛教现状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感受颇深,收益匪浅。
一、台湾佛教的特点
一是台湾佛教氛围浓厚。佛教在我国台湾省的信仰人口约548.6万人,占2300万人口的23.9%,大大小小的寺庙就有两千多座,佛教信仰及佛教文化已经影响到了各个阶层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台湾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在寺庙超度亡灵,祈福免灾,或操办婚事,生日寿诞甚至从小学生考试到政治人物参选都要“烧香拜佛”,希望能得到神灵的庇佑。
台湾所有的寺庙都不收门票,正规的大庙一般都看不见有烧香的,但有功德箱,游人随缘布施就行,并不要求一次性地捐出很多钱,而是强调细水长流,希望他们长期性地参与慈善活动。寺庙中除了日常的法事外,一般主要进行佛陀的教育,以教育和教化为首要任务。
二是弘法渠道广泛。除传统弘法模式之外,台湾佛教更多地注重走出层林,深入生活来弘法,大多都涉足电影、电视、出版和各种文艺创作。台湾的佛教书刊很多,许多寺庙都有自己的刊物,而且大多数是免费赠阅,这对于佛教的普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每个寺庙参访中,我们就都有收到寺庙方为我们准备的书刊资料。台湾佛教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广泛利用现代传媒和科学技术来弘法。电台、电视台经常都有讲经的内容,一般民众收看非常方便,我们入住酒店中的电视一般都有100多个台,其中宣传佛教的台就有十多个。另外,还通过网络把佛法的各种知识普及到信众之中。例如佛光山就有自己的卫星电视台、网络中心,慈济功德会就办有自己的大爱电视台。
三是社会影响深远。近二十多年来,台湾地区社会思想领域更趋活跃,经济实力也再度提升,佛教界找到了发展的空间。台湾佛教秉乘大乘佛教中以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为修学的途径,表现在实践上就是慈悲济世,从利他中完善自己。这样的精神可以通过慈善事业的开展去实践。台湾的许多佛教道场都有慈善项目,其中最出色的要属证严法师创办的“慈济基金会”。这是一个专门的慈善团体,自1966年创建以来,会员已达461万之多,从慈善、医疗、文化、教育四个方面为社会提供帮助。台湾的佛教慈善团体通过及时的慈善关怀与信众的参与使佛教得以发扬光大,如在历次台湾大地震中,第一个到现场救援的就是佛教慈善团体的人,比专业的政府救援队还要快,由此可见台湾佛教的影响力之大。
同时,台湾佛教在办学方面很有成就。比较突出有法彭山。法鼓山位于台北县,由圣严法师于1989年创建。法鼓山以发展佛教高等教育作为号召,提出“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推动“四环运动,(自然环保、生活环保、心灵环保、礼仪环保)和“四安运动”(安身、安心、安家、安业),在台湾地区独树一帜,影响巨大。
其次,台湾佛教现代化、生活化的发展思想也体现明显。如中台禅寺由惟觉法师于1990年在台中南投县兴建,有出家弟子一千多人,皈依弟子数十万人,在岛内的道场有五十多个。中台禅寺占地约十二万平方米,主建筑标高一百零八米,安装多层电梯和先进的通讯设备,据称这是当今世界最大最现代化的寺庙。目前,中台禅寺已成为台湾地区最有影响的佛教组织之一。惟觉法师提倡“佛教五化”,即佛教学术化、佛教教育化、佛教科学化、佛教艺术化、佛教生活化,使佛法真正落实在每个人的具体行动中,落实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以达到在现代社会中弘扬佛法,又以佛法促进现代社会发展之效果,这是值得重视的思想。
总而言之,当代台湾地区佛教的迅速成长和飞跃发展,为台湾地区社会注入一股清流,其作用是积极的、显而易见的。 “弘扬正法,化育有情”的至上原则一直得到了有效的恪守和贯彻。佛教弘传的中心已从农村转向城市,并由农民阶层转向工商企业界和知识分子,在台湾从事佛教理论研究的知识分子不断增多;佛教活动已从积德行善,发展为服务社会,举办慈善、医疗、教育事业和社会咨询事业;佛教提出的“人间净土”、“心灵环保”等号召,对台湾环境保护运动起了很大作用。佛教组织不仅成为慈善和仁爱的象征,同时也获得了自身的发展。
二、工作思考
宁乡是湖南省宗教重点县,有县佛教协会、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两个宗教团体和一个民间信仰管理办公室,全县有佛教寺院25个,密印寺和白云寺分别为省、市重点宗教场所;有基督教堂福音堂1个,聚会点24处;有已审批登记民间信仰活动场所14处,另有稍具规模、由民主管理小组管理的民间信仰庙宇80多处。有认定备案宗教教职人员24人,其中佛教22人,基督教2人;有皈依佛教居士700多人,信仰群众12万人,受洗基督徒3000多人,分布在全县33个乡镇。通过这次对台湾宗教(特别是佛教)的考察交流,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努力:
1、建设一批精品寺院。寺庙不仅是弘扬佛陀正法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当地文物保护、风景建设的场所,这不仅是佛教的事,也是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工作。宁乡沩山、廻龙山、芙蓉山都是有名的景区,沩山的密印寺是沩仰宗祖庭,廻龙山的“烛”与南岳山的“香”齐名,芙蓉山上“清庵祖师”信仰广泛,要抓好寺院建设项目的审批,引导寺院高标准规划、认真建设,打造一批精致、典雅的亮点项目,重点要在佛教文化弘扬上做文章,可以借鉴中台禅寺“佛教五化”的建寺理念,以佛教文化为核心载体,按照“传统与现代融和”、“僧众与信众共有”、“修持与慧解并重”、“佛教与艺文合一”的佛教弘法方向,完善设施,提升品质,聚集人气、形成品牌,推动“三山”的发展,让每个信众和游客能够在礼佛、观光的同时有更多的对佛教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既满足信众的信仰生活需求,又极大地丰富城市文化要素与内涵,为美丽宁乡建设添砖加瓦,让游客和信众感受佛教文化的魅力。
2、提升僧才队伍素质。星云大师开创佛光山、圣严法师立足法鼓山、证严法师创办慈济及惟觉老和尚一手打造中台禅寺。他们彰显着佛教独特的魅力,影响着台湾佛教的发展。作为宁乡的佛教事业,一方面要加强重点寺院负责人的培养,提升影响力。让现代僧众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与宗教情怀,从而全面提升宗教的魅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面向社会,广伸教育与文化的触角,将信仰的层次拉高到文化的层面,全面提升佛教僧众与信徒的素质。具体而言,将过去以经忏为主的活动形式,转变成具有丰厚文化素养与人文精神的现代佛教。例如鼓励佛教文化艺术出版事业,定期举行佛教的学术研讨会,长期资助学术研讨与各项佛学专题的研究,筹建佛教主题的博物馆与图书馆,积极与研究单位或大学等教育团体合作各项教育课程,宣扬纯正佛教的正信,提升僧俗二众的教育素质与文化涵养。
3、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要创办各种活动,打造文化品牌。要结合世情、县情、教情,创造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举办相应的佛文化节、佛教文化讲座、佛教摄影比赛、佛学夏令营与研习会等各种活动,弘扬宁乡佛教文化,提升宁乡知名度。当前,要抓好密印禅茶文化的挖掘和推介工作,要将密印禅茶的文化深度挖掘,多维拓展,丰富以茶+禅为载体的宗教生活、文化生活,乃至旅游产业,服务当地经济发展。
4、加强讲经、禅修实践活动。寺庙不仅仅是烧香拜佛,许愿还愿,祈求福报的地方,还应做好教育和教化工作。寺庙经常要有法师讲经说法,把佛教中最重要的教理告诉群众,使人民大众能在生活中按照佛陀的教导来行事,做到身、口、意三业清净,从而起到净化社会风气的效果。同时,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打造特色品牌,举办禅修班,推出养心休闲体验系列活动,满足大众参与佛学修行的需求,通过与寺内法师一起参加早、晚课诵,出坡劳作和坐禅修行,深度解读出家生活;聆听法师讲座,开启智慧,达到修持道德操守、缓减压力、净化心灵的目的,增添生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5、打造公益慈善品牌。慈善救济提示了佛陀重视人文的根本精神,因而也在为当代人间佛教的重要弘法途径之一。在台湾参访中感受最深的就是佛教界在慈善救助方面所做出的成绩,最典型的是慈济功德会,在世界各地设立支会和办事处,现有会员400万人,委员3000多人,荣誉董事100多人,遍及海内外。该会资金主要来自社会捐赠,每年的捐款收入有十多亿元新台币,救济范围遍及岛内外。全世界任何地方发生大的灾难,慈济人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去救援,不分民族、不论国家,大爱周遍全世界。宁乡要在巩固原有慈善项目的同时,探索成立佛教慈善基金会,发扬“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佛教慈善功能,将十方捐献的善款还助十方贫困,积极扶助贫病医疗、弱势家庭与各方面亟待救援的社会大众,重视心灵陪伴,尤其重视老人安养与照护,展现浓厚的人关怀。同时,将心灵环保、生活俭朴与热心公益等精神,积极在社会慈善活动中推扬,在物质与精神方面都能给予实质的救助,让佛教成为促进社会和谐与人民生活和乐幸福重要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