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和特点

湖南省民宗委 mzw.hunan.gov.cn 时间:2014-06-17 15:06 【字体:
  

民间信仰指民间对神明的崇拜。我国民众信仰的神明有龙王、城隍、土地爷、财神、药王菩萨、和合二仙、门神、灶王、包公、镇妖钟馗、文章帝君、魁星、麻姑神、酒神杜康、茶神陆羽、窑神、梨园祖师唐明皇、寿星、鲁班仙师、文昌帝君、蚕神、送子娘娘、赵公元帅、关老爷等等,甚至还有厕神和被妓女们供奉为神的中国早最开妓院的齐国人管仲。本文选出四位民间神明龙王、寿星、财神、药王作为主要论述对象。一、龙王

   龙的形象是“头似鳄,角似鹿,耳似牛,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整个体形像蛇”。它象征着中国民众伟大的智慧与丰富的想象力。可以说,龙是华夏民族的象征,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永恒话题。不过,龙的“四不像”的相貌,在闪耀着艺术光环的同时,也给龙本身罩上了一层神秘面纱。龙的起源问题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成为国内外学术界一个热点话题。

   关于龙的起源,闻一多提出了“图腾说”。闻一多指出:“大概图腾未合并以前,所谓龙者只是一条大蛇。这种蛇的名字便叫做‘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龙是非常出名的神,在中国民间家喻户晓。

   民间的统一看法是,龙的主要职能肯定是和水有关的。可以说,从龙产生的那一刻起,直到后来的龙王崇拜,龙的主要功能都是“行云布雨”。

   龙王崇拜的普及化是与皇权紧密相联的。据《文献通考》记载:唐皇朝举行过“五龙之祭”。宋熙宁十年十月,皇帝派人到信州的五龙庙求雨,龙王爷不负众望,立下甘霖,朝廷大悦赐庙。到了徽宗大观四年八月,朝廷下旨,把天下的五龙均封为王爵:青龙神封广仁王,赤龙神封嘉泽王,黄龙神封孚应王,白龙神封义济王,黑龙神封灵泽王。龙的神号至此正式产生。

   攸县的龙神最出名的要算柏市镇樟井村天蓬岩内的龙了。我在《柏市地方志》中发表的《天蓬岩的回忆》中,有目睹求雨的记载:1946年夏,大旱,禾苗眼看就要枯死。村里有人倡首去天蓬岩求雨。古历6月13日(传说这天是龙王生日),湖厂村出动龙灯队,锣鼓喧天要去天蓬岩“惊龙”。其时我只7岁,很想去天蓬岩玩,又担心父母不准,就怯生生地对父亲说:“我想去天蓬岩,可以不?”我本以为会遭到制止,岂料父亲竟满口答应了,对我说:“山路不好走,一路上小心,莫跌倒了。”我点头称是,跳跳蹦蹦地出门了。龙灯队早已在村前土地庙起灯,一会儿就出发了。我夹在人群中,约走两小时路,就临近天蓬岩了。舞龙者舞着龙进寺院山门。红色的龙皮有规律地滚动,十分好看。湖厂村龙灯队进入山门后,加入了江西省萍乡市的龙灯队行列,各献技艺,相互比赛,锣鼓交加,热火朝天。下午“惊龙”。大人们背着鸟铳,提着锣鼓,朝后山走去。后山有个洞,叫雨洞。洞中有一个深潭,传说里面常住一条龙。惊动了龙,龙转过身来,就会下大雨。人们走进雨洞,敲锣打鼓、放铳。我不敢进去,因为父亲早有交待,雨洞中有一处,楼梯只能搁一只脚,很危险,千万不能进去。我在洞外谛听着洞内放铳、放炮竹“惊龙”的巨响。当天半夜,风雨大作,下了一场暴雨。第二天早上,跑到田垅一看,禾苗复苏,农夫们非常高兴。这一年湖厂村的稻谷大丰收。人们说,这是龙王的功劳。

  二、寿星

  关于“寿”的神有两位,一位寿星,另一位是麻姑。这里我们仅论述寿星。古人崇拜星宿,名目繁多,能流传至今而不衰,且备受民众欢迎者,非寿星莫属。寿星身量不高,弯背弓腰,一手拄着龙头拐杖,一手托着仙桃,慈眉悦目,笑逐颜开,白须飘逸,长过腰际,最突出者是凸出的大脑门儿。在人们眼中,寿星是一位慈祥和善的长者,一种吉祥的象征。寿星又叫南极老人、南极仙翁。

    寿星,角亢也(《尔雅·释天》)。角、亢二宿,是二十八宿中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头二宿。郭璞注释说:寿星“数起角亢,列宿之长,故曰寿。”司马迁认为,在西宫狼比地有一颗大星,叫“南极老人”。老人星出现,治安;老人星不见,兵起。唐代学者张守节对此解释道:“老人一星,在弧南(天狼星东南),一曰南极,为人主占寿绡延长之应。见,国命长,故谓之寿昌,天下安宁;不见,人主忧也。”司马迁也认为:“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敞祠之,以祈寿。”(《通典·礼四》)

    寿星,人人喜欢。长寿从古到今受到政府的重视。东汉时,国家将祭祀老人星与敬老活动结合起来。仲秋之月,“祀老人星于国都老人庙”。同时在该月,对全国进入古稀之年的老人,“授之以王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所谓“王杖”,长九尺,上端以鸠鸟为饰。鸠鸟,古人认为是“不噎之鸟”,其用意是“欲老人不噎”。尊老敬老是我国传统美德,东汉时期把二者结合起来,是值得称道的。以后,老人寿诞时,常送上老寿星一类的礼品;可以说是这种习俗的流传。自周秦以来,历代皇朝皆列寿星为国家祀典,至明代始罢其祀。国家祀典虽废,但民间并不废,南极仙翁的故事广为流传。如明代的《白蛇传》弹词,以后改为《雷峰塔》、《义妖传》,及后来的《三仙宝传》宝卷中,南极仙翁是作为一个好心肠的老神仙出现的。《白蛇传》又被改编为戏曲,其中《盗仙草》,演白蛇饮雄黄酒现出原形,许仙惊死。白蛇乃潜入昆仑山,盗取灵芝草。与鹤、鹿二童格斗,不胜,南极仙翁对其遭遇十分同情,怜而赠以灵芝,救活许仙。有许多地方剧种,都演此戏。在元明杂剧中,有《南极登仙》,《群仙祝寿》,还有一本《长生会》,都有南极仙翁出现。在这些戏中,寿星的打扮为:如意莲花冠、鹤氅、白发,白髯,同后来流行的寿星模样有些不同,不是光脑袋,也没有拄杖。长头大脑门的寿星像大概是明末定型的,一直沿用至今。

   民间长者庆寿时,常在屋内正中墙上挂着画有寿星的中堂,寿联的横批往往是:寿此南山。那些高寿者又常被称作“寿星”、“老寿星”、“寿星老儿”,既亲切而又含有敬意。

   三、财神

   人们向往美满富裕的生活,而这种好日子被许多人认为是与个人占有财富的多寡直接相关。于是,崇拜财神,希冀财神保佑自己发财,成为古今人等的普遍心理。财神有四位。有文财神、武财神的区别。文财神指比干和范蠡;武财神指赵公明和关公。比干是殷纣王的叔父,为人忠耿正直。比干见纣王荒淫失政,暴虐无道,十分着急,常常直言劝谏。纣王不但听不进去而且愈来愈讨厌这位叔父,加上妲己在一旁使坏,有一次比干强谏,谏得纣王大怒:“我听说圣人心有七个窍,今天我倒要看看你的心是不是七个窍!”说完叫人当场将比干剖膛,挖出心来,看看是真还是假。这件事载于《史记·殷本纪》。比干是我国上古时期最有名的大忠臣,后代世俗将其奉为财神——比干是个忠臣,为什么被人间尊为财神?其实比干成为财神,并非本人是个头号财主。民间流传着这种说法:比干怒视纣王,自己将心摘下,扔于地上,走出王宫,来到民间,广散财宝。他虽然没了心,但因吃了化装成老翁的姜子牙送给他的灵丹妙药,不曾死去。因为没了心,也就没偏没向,办事公道,所以深受人们的爱戴。在比干手下做买卖者,都会像比干一样没有心眼儿,大家公平交易,谁也不会骗谁。自古道:“无商不奸”!把比干这位头号童叟无欺的正派君子,当作财神,当然是人人可以接受的了。

    另一位文财神,倒是个曾经从商,发了大财的大富商。他就是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范蠡本是越王勾践手下的大臣。范蠡足智多谋,越王最倒霉时,给他出了不少主意,帮助越王打败了吴王夫差,成就了霸业。越王大赏功臣,单单少了个范蠡,原来范蠡埋名隐姓,逃到别国去了。临走他还给好友、另一个谋臣文种留下一封信说:“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子若不去,将害于子。”文种不信,终成刀下之鬼。远比文种高明的范蠡,逃出是非之地。传说他浮海到了齐国,在齐国经营商业,发了大财。因范蠡是在功名利禄场中“翻过筋斗过来的”,所以他三次发财,三次都把所得钱财分散给穷苦朋友和远近的亲戚,把“金钱”二字看得很淡薄。最后他积了一笔大财,在陶邑定居,自号“陶朱公”。为什么叫陶朱公呢?这是因为他是改换名姓,逃出来的,故改姓“陶”(逃);自己曾任高官,常穿红袍,故名“朱”;位在公爵,故叫做“陶朱公”。范蠡能发家致富又能散财,在人们心目中是位难得的偶像,故此被奉为文财神。

    武财神赵公明是道教中的神明,是个虚构人物。在《封神演义》里,赵公明成了峨嵋山的道仙,他武艺高强,并有黑虎、铁鞭和百发百中的海珠、缚龙索等法宝。后姜子牙按元始天尊旨意封神,赵公明被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手下有招宝、纳珍、招财、利市四神,专司“迎神纳福”。至此,赵公明方有了财神的模样。不再像先前那样浑身充满着邪气、鬼气。至于赐财功能,《搜神大全》谓之“买卖求财,公能使之宜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诸神祷,无不如意。”自此,赵公明司财,使人致富的功能深入人心,备受欢迎。民间所供财神赵公明像皆顶盔披甲,着战袍,执鞭,黑面浓须,形象威猛。周围常画有聚宝盆、大元宝、宝珠、珊瑚之类,以加强滚滚财源的效果。

    关公(关羽)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的义弟,关羽最重仁义,中国民间几乎妇幼皆知。大概人们认为:做生意最重要的品德是“仁义”,所以他被尊为财神。其实关公是一位全能神明,财神不过是关公功能之一。

   四、药王

    中国民间的药王菩萨,最早出现的是战国时的扁鹊,再就是三国时期的华佗,再就是唐代的孙思邈。此处仅论述孙思邈。孙思邈(581-682年),唐代杰出医药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博通百家,兼好佛典,尤善老庄。孙思邈从小多病,为筹汤药费用几乎荡尽家财,但他又非常聪明,坚持攻读经史百家和医药学等书籍。孙思邈一生淡于名利,唐太宗要授他爵位,唐高宗让他做谏议大夫,他都一一谢绝了。他的志向就是做一名济世活人的医家。孙思邈手不释卷地学习医学著作,特别注意向民间寻求医疗经验,广泛搜集单方、验方。在医治病人时,他非常注重医生的道德修养,强调医生要把病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病人来请出诊,不管昼夜寒暑,不怕路途险阻,不顾饥渴疲劳,要一心赴救。他认为医学是精微之至的事业,必须刻苦钻研,精勤不倦,这才能成为真正的医生。孙思邈主要著作有《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和《千金翼方》三十卷,其他还有《福禄论》、《摄生真录》、《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太常分药格》等多种。今人张作记、张瑞贤等编有《药王全书》(华夏出版社,1995年出版),辑录孙思邈各种著述。孙思邈对祖国医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历代民众都十分爱戴他,立庙塑像,奉祀不辍。

    孙思邈有巧医唐太宗的故事。故事说,唐贞观二十一年,太宗御驾东征。在一次战役中,他的坐骑陷进淤泥。太宗虽被保驾回营,由于过分惊恐,神志恍惚,不思茶饭。这可急坏了满朝文武公卿和后宫的嫔妃。太医院的御医配制了几十种药剂,均未奏效。老臣魏征见状便在全国张贴皇榜,寻求良医治疗太宗的病。出榜后十余日的一天傍晚,有一位衣帽破旧,手拄木棍的老汉揭下了城墙上的皇榜。魏征得知消息后,陪老汉进后宫给太宗看病。老汉给太宗看过苔脉,又询问了得病的经过及病情变化,沉思片刻,说:“依我看来,万岁的病非一般的药物所能治好,只有按我的办法去做,才有治愈的希望。”魏征遵照老汉的意见,令49名身强力壮的男子汉,去护城河挖来一大堆淤泥。老汉带领他们将泥团做了一个比磨盘还大的泥球,放进后宫的一个偏殿内,然后对魏征说:“请万岁从明日起,天天都来此三趟,早、午、晚目不转睛地对这个大泥丸看一个时辰,一直看到七七四十九天,泥丸被万岁看化,那时,万岁的病自然痊愈。”太宗治病心切,听从老汉的话,天天按要求来看“大泥丸”。四十九天终于过去了,可是“大泥丸”依然如故。太宗让人将老汉带上殿来,生气地问道:“你为何欺骗朕?朕看了四十九天,此泥丸为何不化?”老汉答曰:“此乃以情治病的收神法,万岁得的是心病,乃由惊吓所致,因而气乱病生。我用此法,就是为了让万岁天天看,日日盼,思虑从被陷淤泥一事转开,神志逐渐收回。病也就痊愈了。请问万岁,现在病情如何?”唐太宗这才如梦初醒,想到自己已经一切正常了,龙颜大悦,下令重赏。此时布衣老汉已悄然离去,原来老汉乃天下名医孙思邀。为了纪念这位神医,太宗特下诏书封孙思邈为药王,并修建庙宇,药王美名便广传天下。

   攸县黄丰桥镇广黄村的菩萨前组有一座寺庙,名叫龙泉庵。庵内供奉着孙思邈的神像,该庵在文革中被毁,1997年由当地信士余允中先生倡头重建。落成后,余允中约笔者写诗,我就写了一首古风《赞药王》。该诗镌刻在龙泉庵的碑林中。

   中国民间的神明各有其社会功能。前述的龙王司雨,可救禾苗;寿星南极仙是长寿的象征;财神满足人们希望发财的普遍心理;药王治人疾病,使人健康。所以中国民间神明的社会功能各有侧重,但无论具有何种差别,都有赐人幸福生活的功能。追求幸福生活就是中国民间神明信仰的普遍特点。其实,中国民间的神灵还有扬善止恶的神,如坚持正义的包公、捉鬼的钟馗和拒鬼进门的门神菩萨秦叔宝、尉迟恭。现代歌剧《白毛女》中的喜儿在除夕的晚上有四句唱词:“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当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崇拜包公,希望刚正不阿的官员永存世间;希望有钟馗这样的人把鬼捉住,封闭在钟馗的装鬼袋里,不再害人;希望门神菩萨挡住鬼们进屋。这都反映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崇拜文昌帝君希望科举高中(按今天的说法就是考上一个很好的大学)无疑包含追求前程远大,生活幸福之意。至于崇拜爱神(婚姻之神)月下老人、和合二仙的信仰就更与幸福生活密不可分。在封建社会,除了生活在社会上层的名妓李思思、李香君、柳如是、苏小小等之外,普通的妓女们涂脂抹粉,强装欢笑,从事皮肉生意,表面上看来好像生活无忧,事实上她们受到鴇母和社会恶势力的重重欺压,婚姻不得自由,内心十分痛苦。所以花街柳巷中的姐妹们,也造出一个神来,这就是妓神管仲。妓神的出现是有史书记载的。清代大学者纪昀说:“娼族祀管仲,以女闾三百也。”“女闾三百”事,《国策·东周策》有载:“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国人非之。”宫中设市,使女子居之,以便行商,为了招徕顾客,取悦于人,这些女子就得出卖色相,这才使得“国人非之”。明人谢肇淛的《五杂俎》对此说得很明确:“管子之治齐,为女闾七百,征其夜合之资,以佐军国”。管仲不但是娼妓行当的始作俑者,而且大概是世界上官妓的鼻祖。

   综上所述,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依其职业和崇拜者要求的不同,各有表现,各有侧重,各有个性。然而,各行各业的人信奉神灵的相同特点,也就是其共性,是希望神灵保佑他们过上无忧无虑、幸福安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