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高校

湖南省民宗委 mzw.hunan.gov.cn 时间:2021-09-20 15:09 【字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要求“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高校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摇篮和主阵地,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赶考路上,应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大学生明确时代使命,找准历史站位,坚定理想信念,对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加强党的领导,强化党委责任,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引领力。高校应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条主线,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引领力。首先,学校党委、二级单位党组织应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高校理论学习的重点,校级各部和广大教职员工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深入领会重要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自上而下通过公共课、专题讲座、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学习领会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为高校在队伍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关键环节的贯彻落实营造浓郁学习氛围,凝聚强大思想共识。其次,充分发挥党组织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领导作用,承担动员全校师生为民族团结、国家复兴的伟大事业作出贡献的主体责任。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在高校各级党组织的思想和组织建设中,引领高校在办学方向、教育评价改革和发展规划等重大工作中站稳政治立场、坚守政治底线,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能够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各民族优秀青年人才。最后,要强化高校党委的主体责任,增强全校师生维护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责任,健全并完善党政主导、各校级部门协同合作、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为深化推进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强大合力。
坚持“思政”创新,强化立德铸魂,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动力。课程育人是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高校特别是民族高校需扎实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突出课程德育,发挥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责任。一方面,夯实思政课程的基础地位,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教学,引导大学生自发地维护并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高校党委统一领导,从制度规范上保障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主渠道。打造一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特色思政课程;高校加大对思政课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学习与思想政治考核,保证教师群体能紧跟理论发展前沿,不断深化自身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增加思政课程学分学时,并注重实践考核,使大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深入推进高校所有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完善课程体系,保证各学科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相融合中,作为重点内容进高校课堂,入学生头脑。最后,要健全并完善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将立德树人融入思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持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
推动学科建设,支持科研创新,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支撑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高校要把增进共同性落实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文化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和全过程。首先,高校特别是民族高校应持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的前沿研究,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以支持科研创新,不断推出符合国情实际的原创性、高水平科研成果。其次,高校间应开展校际合作,构建学术和实践交流的协同发展平台。使得研究资源、教育教学资源在高校间共建共享,为各民族大学生打造开放、互融互通的学术和实践交流平台,促进知行合一,有效激发高校青年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创新传统文化,增强情感认同,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感召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深厚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高校要创新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传承并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优秀的文化滋养青年大学生。首先,挖掘中华民族重大节日和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塑造多元互动型的沟通场域,增强大学生情感认同。高校利用民族节日契机,开展多元丰富的庆祝活动、典礼仪式和文化活动,让各大学生在古今历史时空中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内涵,在多元互动仪式中感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召唤,提升其情感认同。其次,大力传承并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高校开展的百年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打通并串联思政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引导大学生从近代以来中国国民救亡图存的斗争史中传承红色基因,从新中国成立后各族人民砥砺奋进的奋斗史中坚定文化自觉和自信。发挥优秀文化资源的立德树人作用,是高校提升青年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感召力的法宝。
创新育人载体,搭建多元平台,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育人载体由多元的媒介、平台和工具构成,以承载和传播育人理念为核心导向。高校应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打造实体化的育人和宣传载体。积极打造“互联网+民族团结”的网络育人宣传平台,推动高校各族大学生交流互融。首先,重视校园网络平台的建设和运营,下大力气建设覆盖全校的新媒体平台,整合并聚集学院、社团的多元信息,打造功能齐全、服务综合的信息平台。同时充分利用诸如“微博”、“微信公众”、“抖音”等主流网络宣传平台,切实发挥网络推动校园智能化、教育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其次,高校根据教育需求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校内论坛,捕获大学生真正的诉求,根据学生需求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相关活动,发挥大学生在网络阵地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主流声音的主体性作用,提升其积极性与参与度,实现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引领和共同体意识内化。最后,高校党委要重视顶层设计,建设完善的网络平台规章制度,组建高素质、专业化的舆论监管人才队伍,高度重视网络平台的内容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