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对我国民族问题的全面统筹和系统把握

湖南省民宗委 mzw.hunan.gov.cn 时间:2019-02-27 09:02 【字体:
  

  为适应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握民族关系,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强调物质问题和精神问题都解决好,才能解决好民族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地全面把握民族工作重点,既强调要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围绕各族群众民生需求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又强调要重视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工作方向,强调要在加强党对民族工作领导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等方面大力推进党的建设。这些认识和思考是党对新时代民族问题主要内容的正确总结,是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理论的重大发展和创新,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光明大道。

  一、把握民族关系要紧紧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对民族关系的认识上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强调要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最大公约数,牢记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在全面把握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及各民族相互间关系的基础上,维护和实现好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一)这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全面性决定的

  在以往的民族问题研究中,我们更多的是把民族问题限定在中国56个民族相关的讨论上,经常忽视了从中华民族的层次来进行研究。站在中华民族的层面上对民族问题进行全面性的把握,使民族问题研究能够从国家层面上获得宏观全局的理论支撑和价值建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作出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论述,并且在一些重要会议和文件中多次强调要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要“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些重要论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对民族问题的准确把握,也为反对各种民族主义提供有力的理论武器,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二)这是发展目标长期性和阶段性统一的体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各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我们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和近期发展目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宏伟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必然内在地包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目标。在这个建设过程中,我们既要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更要强调把这项建设工作融入到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每项具体工作中。只有通过各民族脚踏实地、锲而不舍地共同奋斗和阶段性建设目标的不断实现,我们才能最终获得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丰硕成果。也正是站在这样的立场上,习近平同志强调:“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只有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民族都全面实现了小康目标,才能为中华民族整体迈向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让各族群众在共享小康社会建设成果、增强“五个认同”的基础上,培养和提升中华民族一家亲感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这是我国民族关系重要性和复杂性的反映

  紧紧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握民族关系,要求我们无论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还是在各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都要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视巩固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一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促进各民族发展的基本保障和重要内容。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保障了各民族自身发展能够具有和谐稳定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条件。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各族人民都可以平等、充分地享有管理国家和本民族事务的权利,都能够为本民族的振兴和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从民族发展的社会性角度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本身也能够作为衡量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标准。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家庭关系”状况的体认、感知和维护,客观上反映了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基本原则及现实状况的认同,反映了各族群众的政治素养和社会化程度。

  二是准确把握我国民族关系的复杂性。我国的民族关系主要包括两个层次:即中华民族与各民族间的关系;各民族相互间的关系。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这两个层次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可以说,前一个“关系”的核心就是国家统一,后一个“关系”的核心就是民族团结,就是“三个离不开”;二者之间的关系又在于“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维护和实现好这两个“关系”,就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 只有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立场上,强调各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同时又站在各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立场上,强调实现中华民族整体进步和发展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才能牢牢抓住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团结进步的时代主题,才能处理好民族关系的复杂性。

  (四)这是对民族与阶级间关系、民族与国家间关系性质和内容的准确把握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和各民族作出的政治承诺,是我们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年发展历程描绘的美好蓝图。实现这个宏伟蓝图的政治保障就在于对我国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性质和内容的准确把握。

  一是中国共产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开篇就阐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共产党人不是要取消民族,而是要上升为民族的领导阶级,为各民族在充分发展繁荣的基础上走向融合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政治条件的阶级任务的最好阐释。这也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能够把自己的使命统一于促进中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是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和坚定维护者。

  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相关法律对我国的民族与国家间关系从法律和制度上进行了明确规范。首先,国家负有促进各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繁荣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要求:“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第四条规定:“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六章“上级国家机关的职责”,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不同方面详尽列举了18条支持、帮助、照顾指导民族自治地方加速发展的内容。其次,各族人民和民族自治地方负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宪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五条也要求:“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必须维护国家的统一,保证宪法和法律在本地方的遵守和执行。”第五十三条还强调:要教育各民族的干部和群众“共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正是在上述认识基础上,习近平同志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全党要“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二、解决民族问题要统筹兼顾好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有关民族问题的理论中,民族发展问题始终是我们正确把握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之间、民族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新时代我国的民族发展问题,就是各民族如何全面建成包含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小康社会的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一)物质文明建设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挤入先进民族行列,就必须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分工和内外部交往。这些因素不仅是一个民族内部社会结构和自身发展的问题,从横向来看,又是与其他民族形成相互影响和决定民族关系的因素。特别是对现代民族而言,“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帮助各族群众实现共同繁荣发展,是我们党在解决民族问题上的根本立场和根本目标,也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最终归宿和最终目的,并为民族平等团结奠定坚实的经济社会基础。紧紧抓住发展这条主线,是实现民族地区和平稳定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不断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保证。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发展当成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辩证分析民族地区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密切联系,深刻总结了民族地区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优势,明确提出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繁荣的部署要求和重点任务,确保民族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精神方面的问题是解决民族问题根本和保证

  在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辩证唯物主义也强调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观能动性及其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只有通过群众实践才能起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影响的群众越多,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也就越大。先进社会意识同广大群众结合的过程,必然是通过漫长曲折的思想斗争和精神文明建设来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这样的斗争同样也反映在民族问题上。习近平同志强调:“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立足于维护国家统一,“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增强各族干部群众识别大是大非、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能力”;又要着眼于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从长远和根本上“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物质和精神问题都解决好,才能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团结基石

  解决民族问题,离不开打牢物质基础,也离不开建设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问题都解决好了,才能为解决民族问题提供坚实可靠的物质基础和精神保障。

  一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习近平同志指出:“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要求。”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起点低,群众困难和困难群众多,同全国一起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难度较大,各族群众对加快发展的要求和期盼更加迫切,这些都要求我们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和根本途径,一心一意围绕民生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建设,让发展成果真正体现到惠及民生、促进团结上来,真正得到各族群众的认可、拥护和支持。

  二是要深刻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以意识形态工作为灵魂的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为物质文明的进步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政治保障。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体现在民族问题上,就要求我们要适应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力于通过加快发展来争取人心、增进团结、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着力于纠正“两种民族主义”和各种错误思想、建设和维护好各族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

  三、做好民族工作要统筹兼顾好城市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的发展

  民族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只有结合时代特点和发展趋势,抓住民族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创造性地做好新时代的民族工作,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新时期,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散杂居地区民族工作和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同时,民族地区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重点所在。只有抓住民生改善这个根本,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缩小民族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才能赢得各族群众的人心。

  (一)重视做好城市民族工作

  一是让城市更好地接纳少数民族。要高度重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给城市民族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机遇主要体现在: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能够进一步丰富城市多元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活力和竞争力;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注入能量。挑战主要体现于“三个不适应”:进城的少数民族群众不能很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和管理方式;城市居民不能很好地理解和适应少数民族群众的某些生活方式和文化;民族工作的方式和管理机制不适应少数民族群众大流动的时代特征。当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已经成为新时期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既要避免“关门主义”,也要避免对进城的少数民族群众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的做法,要着力发挥好城市民族工作“桥梁、窗口、示范、联谊和辐射”的作用。

  二是推动构建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立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居住、生活、就业格局与氛围,促进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真正起到城市民族工作“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二)大力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但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发展差距依然很大。

  一是民族地区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重点和难点,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国的50.2%,民族地区的平均贫困率达17.1%,比全国平均贫困率高出1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11个在民族地区。

  二是民族地区是我国实现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必经之地和重要腹地,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增长空间、战略支撑和应对风险的回旋余地和发展保障,这是民族地区潜在的发展优势,民族地区同时又是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其发展呈现出与发达地区差距加大的特色,这样的优势与特色并存。可见,充分发掘民族地区潜在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如期顺利实现的全局和大局,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四、做好民族工作要加强党的领导,搞好党的建设

  民族工作能否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否坚强有力。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强调:“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是有充分保障的。”

  (一)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民族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能力的强弱、领导水平的高低、领导机制效能的优劣都直接影响着党的民族工作的成效。为了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下要求。

  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民族工作。要经常听取相关情况汇报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一把手要亲自过问民族工作并抓好落实;要不断增强政治意识、政权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要分清民族问题和非民族问题的边界,决不能混淆两者的处理方式和处理原则;要讲政治原则、讲政策策略、讲法治规范,妥善有效地处理民族问题,切实巩固和维护好民族团结进步的大局。

  二是要加强相关职能部门建设。各级党委统战部门和政府民族工作部门要提高自身政治和业务素质,加强调查研究,搞好综合协调,充分发挥好党和政府在民族工作方面的参谋和助手的作用和职能。

  三是坚持和完善民委委员制。民委委员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民族工作机制,发挥着民族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该项制度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的集中体现,是推动民族工作社会化的重要形式和组织保障,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相关部门协同、社会公众参与的民族工作格局,充分调动、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建设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

  政以才治,事以才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实现,离不开各地各级高素质、能力强的优秀干部的努力奋斗和无私奉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的特殊需求,提出了以下重要观点。

  一是明确提出民族地区的好干部的标准和要求。除了要具备普遍意义上“好干部”所要求的“五条标准”(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外,民族地区的好干部还要做到“三个特别”,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的感情特别真诚。

  二是肯定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骨干力量。要把少数民族干部当成是我们做好民族工作、解决民族问题的力量源泉。强调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对于政治过硬、敢于担当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要大胆使用,放到重要领导岗位上来,让他们当主官,挑大梁。

  三是要建立民族工作目标责任制。把民族工作作为民族地区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情况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各族干部都要坚守好干部标准,以党和国家事业为重,以造福各族人民为信念,齐心协力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发展。

  (三)要重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干部作风建设

  基层党组织是党治国理政的组织基础。各族群众对党和政府、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最直观最深刻的感受,就来自身边的党员干部,来自常年打交道的基层党组织和政权机关。在一些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直接影响到当地民族关系的好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并对其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是要确保基层党组织能够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基层党员能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要配强配齐乡镇和村级的基层领导班子和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各类资源配置要向基层和基础工作领域倾斜;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富裕团结、安定一方的战斗堡垒,要把基层党员塑造成为维护团结稳定、促进共同富裕的先锋模范。

  二是要加强民族地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推动各级干部为群众多办实事、多办好事。基层党组织只有把工作重心放到服务各族群众上,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落实到工作的各个方面,真心实意为各族群众的民生着想,替各族群众的发展谋利,通过服务贴近群众、团结群众、引导群众、赢得群众,才能获得最牢靠的群众基础和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要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服务机制,实现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制度化、常态化和长效化。

  三是干部作风是影响民族团结的重要因素。首先,民族地区干部都是党的干部,都要遵守党的纪律。其次,消极腐败现象严重影响党的形象,在民族地区往往还会成为破坏民族团结、影响社会稳定的导火索。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度来对待民族地区的“四风”和腐败问题。要保证各级领导权始终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国家的人手里。

    【作者系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2018年度后期资助项目“新时代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项目编号:18FMZ001);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 2016年重点项目“习近平同志民族理论政策创新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6-GMA-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