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支撑——“习近平中华民族思想”学术研讨会综述

湖南省民宗委 mzw.hunan.gov.cn 时间:2018-04-10 08:04 【字体:
  
孙志香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由云南大学民族政治与边疆治理研究院、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思想战线》编辑部联合主办的“习近平中华民族思想”学术研讨会近日在昆明市召开。来自民族学、政治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人工智能等研究领域的近40名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中华民族思想以及中华民族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展开了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习近平中华民族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学习和研究这一思想,对于准确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题,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有了新内涵

  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徐平认为,中华民族的概念从来都不是纯粹的学术概念和文化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观点,背后蕴含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深刻逻辑。新时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念,也不是简单的文化概念,而是体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还是整合与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面向全世界宣示中国发展目标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式。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伍雄武认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中华民族概念具有了新的内涵和新的、更为重大的意义。中华民族概念已不再是关乎阶段性目标的策略性概念,而是成为关乎党的性质、历史使命的根本性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同时,对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也作了系统、深刻而极具创新意义的阐述。这些论述揭示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联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大力加强民族团结、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主基调和主旋律。从党的十八大之后提出“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后来明确“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不是简单的词汇变化,而是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关系的深刻反映。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常士訚指出,人类结成社会,不可避免地就形成了共同体。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共同体先后以家庭、部族、民族、国家和国际共同体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党的十九大报告突出了“共同”概念,这是中国提供的不同于西方的现代性方案。在今天的中国,共同体是国家战略和国家强盛不可或缺的概念。

  云南大学教授王文光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孕育于王朝国家时期。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提出的“华夷一体”的思想,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有了基本的理论基础,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孕育注入了动力,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了更加有力的支持。一直到1840年以后,在边疆危机、民族危机愈演愈烈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意识呼之欲出、最终形成。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严庆在回顾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中华民族的系列讲话的基础上,认为中华民族内涵的突出特点是“国家优先”,具体表现为国家好、民族好、国强优先、祖国认同优先、国家意识优先、祖国观优先、国家梦想优先等方面。其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中国特色多民族国家建构问题上,非自然权利契约的历史遗产合法性源于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我国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是“超越争议的公约”,其主要内容是社会团结、政治团结和公民团结。

  四川大学教授杨明洪提出,应从命运共同体的角度认识习近平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他认为,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可从“对内”和“对外”两个层次来理解。在对内层次上,“中华民族”凸显的是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凸显的是中华民族的结构性,“中华民族共同体”凸显的是中华民族的实体性;在对外层次上,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建立在共同的历史渊源、共同的现实利益以及共同的未来愿景之上,强调在互相交往和影响之中经历和分担共同的命运,呈现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状态。从命运共同体角度来看,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就是增强各族人民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高奇琦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既是新的政治时代,也是新的技术时代,其中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是技术创新的引领。人工智能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机会。人工智能有助于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体的公共服务水平。机器翻译等技术会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繁荣,并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但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了新的挑战,如失业问题、社会撕裂和个体性与异质性的显著等。

  二、我国的民族研究要走出碎片化困境

  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徐杰舜反思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研究的战略方向,认为我国的民族研究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战略方向。他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研究的战略方向是为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以及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服务的。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民族研究者为每一个少数民族编写了一部历史,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在学术史上书写了重要的一页。但长期以来,我国民族研究走的是碎片化的道路,形塑了一个学术区分的模式,并且这种以民族为单位、分别针对一个一个民族的研究已经表现出了很大的局限性。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我国的民族研究需要从文化自觉走向学术自觉,尽快走出学术碎片化的困境。党的十九大的召开,为我国民族研究的战略方向调整作出了一个顶层设计,即“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按照这样的要求,我国的民族研究必须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方向,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徐欣顺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学术界使用十分频繁的概念,但目前这一概念的使用较为混杂,存在各说各话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就此概念承载的内涵作结构性的把握。这一概念的结构性内涵体现在规范性、经验性和实践性三个层面。规范性内涵是各族人民共同关怀认同的价值理念,经验性内涵是各族人民对共同体事实归属的经验感知,实践性内涵是各族人民维系铸牢共同体的能动意识。也就是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有共同的价值认同意识、共同的感知归属意识和共同的维系铸牢意识。共同的价值意识、共同的感知意识、共同的维系意识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结构性内涵,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王延中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新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内在要求,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自觉和根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成员和中国公民国民身份的集中概括,是增强“五个认同”、促进民族团结的情感依托和思想前提,为推进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政治方向和理论指导。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提高认识、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自觉,推进民族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推进“五个认同”教育,同时要大力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工作和实际效果。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风政认为,中华民族的形成是自然演进与理性建构的统一。其中,中华文明是建构中华民族的核心要素,中华文明汇万众于一体、融百族于一家的力量,来自它的先进性、开放性、批判性、包容性的特征和品格。中华民族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要保持高度统一和长治久安,就必须大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又在于文化。

  云南大学教授方铁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的时代背景探讨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他指出,从国内来看,我们需要强调爱国主义,加强各民族团结的核心部分,同时丰富“精神家园”的内容,并做到共有部分与扩展部分的较好结合,进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国际来看,“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念与“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法相通,都强调合作共赢、共同担当。

  兰州大学教授李静指出,在兼收并蓄、兼容并包的思想文化体系中,大一统思想成为民族交融的精神动力。目前,我们的民族工作仍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进一步加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将更加有力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拉近各民族之间的情感距离、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根本上涉及民族心理机制问题,这是一个从外部效度进入内部效度的心理过程。交往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在互动中的信息加工过程,同时形成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心理机制。这个心理机制包括文化碰撞、趋利选择、信息加工、同化顺应及吸收等心理过程。

  四川大学教授史云贵认为,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而言,边疆绿色治理是值得探索的一条新路径。具体而言,打造“绿色边疆”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发展绿色产业为基础,以绿色扶贫为关键点,以绿色边疆文化为底蕴,以绿色治理机制创新为着力点,以满足边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归宿等。

  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常安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需要把握几个要点:一是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机理。二是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基础。三是运用法治思维处理民族事务、推进民族事务工作法治化、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民族问题的能力,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法治保障。四是适应当前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特点与趋势,注重爱国主义、中华民族认同教育的理念、手段、方法的创新,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利用各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节目,让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在各族人民中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燕山大学教授于春洋指出,在中华民族建设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重大议题:一是中华民族建设的三对关系,即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民族建设与国家建设的关系;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个层面,即利益共同体意识、文化共同体意识、命运共同体意识;三是中华民族建设与民族整合的关系,要把握二者之间一体两面与多元共生、外部形塑与内部互嵌、互为因果与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

  北方民族大学副教授戴宁宁指出 ,在当代民族心理日益成为一个民族显著标志的时代背景下,要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更加需要构筑民族团结的心理基础,倡导各民族在理解、认同本民族文化,享有文化尊重的基础上,认知、包容、理解、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在族际交往中培育民族情感和合作意志。民族团结心理的构建是多元文化和谐的心理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条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基本路径应包括:调控社区民族居住空间分异,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有效的场域;整合多重身份与建构公民身份;促进社会结构上的平等参与和流动,增强民族发展的心理满足感;构建社区民族团结心理。

  西北政法大学副教授杨立峰在阐释与批判多民族联邦制的基础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尊重和提倡多样性、多元化和特殊性的同时,也尊重和提倡同一性、统一性和一体化。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的是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这些理论和制度都在习近平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思想中得到了体现和强调,我们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必须加以坚持和贯彻。

  其他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作了精彩发言。云南大学教授何明认为,新时代的民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把民族工作融入其他工作当中,扩大了原有民族工作的内涵,这也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机制。新疆师范大学教授王平从政治认同、社会适应和文化融合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云南大学教授黄清吉从历史比较的视角探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主要任务。贵州大学教授黄其松探讨了国族认同和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任务。云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刘永刚探讨了中华民族建设的政党机制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