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进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必要性
文化认同,在个体层面,是指人们对各自文化的倾向性与认可,文化影响着个体的认知方式和行为表现;在社会层面,是指个体对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所具有的价值肯定和自信或者是对不同文化特征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认可态度。民族文化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对本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优秀文化有归属和在感情上有依附,是反映个体的文化价值观和归属倾向的观念性存在。民族文化认同建立在一定的民族精神的基础上,有民族文化认同的个体,倾向性地将自己划到某一群体中,并在群体中实现自我身份的构建。中华文化认同是指在对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致的精神与情感的归依,这种归属感把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具体而言,就是指各族人民共同形成的、对中华文化进行肯定的基础上的一致的民族文化心理场。在这一心理场中,各族人民把自己划归到中华民族这一群体中,有共同的归属感,整个民族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力。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我们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且发展迅速的时代。我国要在世界大舞台中稳步前进,当然需要由民族发展的内生动力——文化来推动。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达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也只有如此,我国各族人民才能在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时,增强基于中华文化认同感而内生的国家归属感,坚定中华民族立场,形成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强大合力,坚决抵制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团结奋斗。
正确处理本民族文化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的关系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国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认同中华文化和认同本民族文化并育而不相悖。”我国各族人民的本民族文化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是不矛盾的,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各民族要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文化是在各民族优秀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多元的民族文化丰富着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也不断地反哺着各民族文化,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谐共生的关系。与此同时,中华文化认同还是各族人民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繁荣发展各民族文化,要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来做。”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不仅有助于丰富各民族文化,还有助于加强民族团结。各民族人民形成由中华文化认同构成的心理归属感,有助于强化各民族人民的公民责任感。如此一来,各民族人民以一种强大的内聚力全心全意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最终为各族人民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提供前提保障。
其次,要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理解各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各民族文化是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生活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文化有其历史形成的必然性和现实存在的合理性。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各民族文化的存在。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实质上是坚持各民族平等原则的体现。任何文化都不是单一、固化的,都是在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借鉴中得到发展的,既为本民族所用,也为其他民族所共享。正是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才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增加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为丰富、繁荣中华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因此,要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民族地区民生改善与文化教育发展互促研究”(项目批准号:15JJDZONGHE02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