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

湖南省民宗委 mzw.hunan.gov.cn 时间:2017-12-22 09:12 【字体:
  

  中国瑶族共有2796003人(2010年),分布在我国南方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和江西五省(区)的130多个县里,其中以广西为最多,有1471946人,约占全国瑶族总数的百分之55.8%。居住在湖南省的有704564人,广东省有202667人,云南省有190610人,贵州省有44392人,江西省有1198人。

  瑶族名称比较复杂。有的自称为“勉”(“人”的意思),也有的自称为“布努”、“金门”、“瑙格劳”、“拉珈”、“炳多优”、“唔奈”、“藻敏”等等。过去又因其起源传说、生产方式、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而有“盘瑶”、“过山瑶”、“茶山瑶”、“红头瑶”、“花瑶”、“花蓝瑶”、“蓝靛蓝”、“白裤瑶”、“平地瑶”等30余种不同的称呼。自称28种,他称近100种。按照语言、习俗和信仰等方面的差异,瑶族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大支系:操勉语的盘瑶支系,又称瑶语支系;操苗瑶语族苗语支的布努瑶(包括布努瑶、白裤瑶、花蓝瑶、花瑶和部分红瑶),又称苗语支系;操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的茶山瑶和那溪瑶支系,又称侗水语支系;汉语方言支系。

  瑶族有60%以上的人所操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他们自称为“勉”(或优勉、标敏、标曼、澡勉、交公勉)或“门”(金门、甘迪门)。有三分之一瑶族说的话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他们自称“布努”、“努努”、“布诺”、“东诺”、“瑙格劳”、“努茂”、“炯奈”、“优诺”等)。自称“拉珈”等少数瑶族说的话属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此外,还有一些人只讲汉语。由于长期与汉、壮等民族大杂居和频繁接触,所以各地瑶族一般都兼通汉语,部分人还兼通相邻少数民族和瑶族其他支系的语言。

  学术界普遍认为,历史上瑶族没有本民族文字。瑶族在古代曾使用过“刻木记事”,叫做“木契”,或 “打木格”。新中国成立前,广西南丹县大瑶寨和大瑶山(现金秀瑶族自治县)还使用过“刻竹记事”。广西西部一些地区的瑶族用小石子、黄豆粒、玉米粒,“以物记事”。瑶族社会普遍采用做标志的办法来传递信息,叫做“打标记事”。瑶族使用汉字刻碑文、记录歌词和抄写经书的时间比较早,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至今还保留有明代的手抄歌本和经书。学术界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瑶族有自己的文字,即瑶族师公、道公、民间歌手在学习并熟练地使用汉文后,在抄录民族典籍时,仿造一些字与汉字并用或者以汉字为基础仿造一些文字,通过对汉字进行增减或者重新组合的办法,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并用以记录自己的语言。这种文字被称为古瑶文,其字体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汉语借词,即汉语音义与瑶语音义相同或相似的,多直接采用汉字的音形意;二是借用汉字字义而读瑶音,这一类字占多数;三是借用汉字读音而表瑶字字义;四是借用两个汉字或者汉字偏旁部首重新组合成新字。这些古瑶文,主要是道公、师公、民间歌手在用汉字抄录经书和歌书等民族典籍时搀杂使用,以弥补不足。道公、师公、民间歌手是古瑶文的创制者和传播者。

  1982年7月,北京部分瑶族学者联合有关单位,初步设计了一套以勉语为基础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的《瑶文方案(草案)》。这种文字由30个声母、130个韵母、8个声调组成,先在两广部分地区展开试验推广。1984年,又结合旅美的美籍瑶族华人约瑟•候博士的研究成果,实现了中美瑶文方案的统一。

  瑶族分布地区属亚热带雨林气候区。除了都安、大化、巴马等石山地区严重缺水以外,一般都是溪流密布,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山区盛产松、杉、竹、木,是我国南方重要木材生产基地。物产丰富,主要有油茶、油桐、八角、玉桂、棕皮、砂仁、木耳、香菇、香草、山楂、板栗等,以及各种中草药材。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全县3/4的面积为林区,有“杉木之都”的称号。瑶族山区有野猪、熊、猴、果子狸、瑶山鳄蜥、云豹等珍稀和特有种类的野生动物。瑶族地区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为林副业经营和特种养殖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瑶族地区水能资源丰富,山区溪流纵横,密如蛛网。仅金秀大瑶山就有25条河流呈辐射状流向周边七县(市),哺育着200多万人民,灌溉着700多万亩农田。山区滩险流急,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流经巴马、都安、大化三个瑶族自治县的红水河,已建成大化和岩滩两座大型水电站,装机容量180万千瓦,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电能支援。

  瑶族地区地下蕴藏着金、银、铜、铁、锡、锰、钨、锑、铝、锌、水晶、云母、长石、磷、稀土、花岗岩等多种矿产,可供开采利用。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的稀土储量在全国就仅次于内蒙古的白云鄂博,属特大型矿床。瑶族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当地的矿产业及相关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